本帖最后由 正德 于 2013-7-20 16:45 编辑
《石家埠百年沧桑》序 (一) 去年怀着亲情与敬意读了雨东大哥的第一部著作----长篇纪实文学《好雨东来》。在今年春节的鞭炮声中,又读了他的第二本纪实文学长卷----“石家埠百年沧桑”的书稿,掩卷长思,内心涌出了情切切意浓浓的八个字:兴奋、激动、惭愧和自豪。山东昌潍平原上这个北临洪沟、南枕渠河的石家埠村,她从哪年哪月建村已无记载,但从村内那株600余年的古槐和自汉代已有十里铺的传说,就已说明这个村庄历史的长久古老。在这遥远漫长的历史空间,并没有一本史籍留在我们今人面前。可就在今朝今代今天,从西北洼的黑土地里,从南大路北的咯垃缝里,随着雨东大哥智慧的思维,勤奋的手脚,两本大书一前一后地诞生在我们面前,你说能不叫人兴奋。 早在明代,洪沟河北宋官疃村的王进士来我村设馆授徒15年,这在当地远近城乡,足够传奇色彩,富有深远意义,但并未留下诗文或书卷。可当代的郝雨东,已近80岁的高龄,和曾经的正县级官衔,自带钱粮铺盖,冒寒受冻回到故乡石家埠,深入五邻四舍,走访男女老少、探寻干部群众,忘却了年龄上的和其他各种障碍,以一种高度的责任与热情,接连完成两部大书。即便就事论事,此举的传奇性与历史意义,均超过了王进士在石家埠15年的塾师经历,也将永远留在石家埠的历史上,为整个村,也就是我的故乡增添了新的光彩,这自然会让我激动不已。 既然如此,又为何感到惭愧? 雨东大哥岁近80,一只脚已跨入耄耄之年的门槛。如他者,早有专人陪护左右,颐养天年。但他却似一位童心未泯的大小伙,常有深深的脚印留在遥远的异地他乡,并时有美文出现于报端刊内。他少时只读书三年,退休前多数时间一直从事行政党务工作,但如今仍能以矍铄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展示了年轻人都很难企及的一番文化壮举,为家乡石家埠创作了两部闪烁着艺术光彩的文学作品,这是少有人能够实现的“夕阳无限好”的境界与愿望。而我呢?年纪比他轻,上学时间比他长,也曾出版了几十本小书,一直受到故地父老乡亲的厚爱,却未能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著书立言,相比之下,怎不惭愧! 然而,捧读书稿之后,胸内油生一种自豪之情。我自1956年14岁时赴高密一中读书,一去57年大都在异乡别国漂泊游荡,偶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故乡,也是处处感到陌生新奇,对其所知甚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便“他乡遇故知”,也只能听了些零零碎碎。读“百年沧桑”,如同沿着书稿中雨东用朴实而又美丽的文字铺成的逶逸的历史小路旅行,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我从汉朝的十里铺走来,一直走到今天的石家埠。悠悠漫长的乡土历史,丰满厚实的文化积淀,英雄光彩的故地人物,还有那我尤感兴趣的小吃美食、名点佳肴等。小时家贫,无钱对付那旺盛的馋虫,如今回到村里,可随意解馋、犒劳、打牙祭或搓一顿了。父母把我生在这块两河之间的平坦的土地上,能不自豪吗? (二) 读完了“百年沧桑”,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什么是文化。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普通话题。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语言和民风民俗等。 雨东的笔下写出了石家埠的百科,但又不是百科,他还是围绕着文化展开的。 人类文化的出现,当然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积累而成,对此,人们已无异议。但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离开了人类自身的迁徙、流动、移居、旅游和总结、传播等,即便创造了文化,这些文化也就如不见阳光的动植物一样,就地自生自灭了。只能臆想它们存在过,仅此而已。 比如我考察过的中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北部等地区的玛雅人遗迹,曾经创造出人类文明极大辉煌的玛雅印第安人,一夜之间就消失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他们什么也没留下,让我站在无边的热带雨林里,对着那些冷清沉寂神秘的废墟,除了惆怅和伤感,还能表达什么呢? 另有中国北宋西部的西夏王国,非常强势地对抗了宋王朝九代帝王,曾一度创造了极为发达的人类文明,可这些文明于1227年被一场大火焚毁,文明随火焰而去,只有九座大墓伫立在苍凉静穆的西北大野。 没有人类的移动、迁徙、传播与发扬,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文化呢? 要不是雨东大哥精心追求,挖掘深广,我们怎会知道汉代就有了十里铺的传说?要不是村中心有株600年古槐,我们这代人谁会知道村庄的点滴来历?因树上百年就是文化,就是“神木”,人们当以敬之。 就将大比小来说,小小石家埠,也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区域的缩影。“百年沧桑”这本书,就是对石家埠所进行的一次力所能及的也是空前的整理与总结,石家埠的文明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岁月留痕,将伴随着“百年沧桑”一书,飞出“临浯、芝畔”,跨越“诸、安二县”,辉映昌潍大地,及更远更广有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 (三) 无论从历史文化方面,还是其他一些方面,“百年沧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就以传说中的“十里铺”为依据吧,两千多年来,我们这个村庄就没有一本正式的历史的书籍或一篇记事的文章,全然是一片无边无际文字的空白,追问苍天,呼喊大地,也听不到一丝即便微弱抹糊的历史回声,一个村庄就这样趴在地上无声无息的一代代繁衍下去,你不感到缺点文化元素和岁月的气息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就在这时,“沧桑”诞生了。本书简洁逼真条理而又尽可能的把一个村庄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写出来了,这是一项总结重任,更是一场拯救工程,让我们村丰厚的文化根脉没有断流,优良的传统影响避免消失。它的意义,在未来的年月才能真正发挥。 这本书既是文学创作,又是纪实走笔。它是历史的,文化的,也是地理、风俗、生活、人物、信仰等。你既可以将其当作作品阅读欣赏,得到的是轻松、愉悦;也可当成纪实报告学习和借鉴。它向您展示的,最少是石家埠的百年画卷。漫游其中,村庄的过去与今天,则变成了移动的风景,一一从你身旁有声有色地闪过,这时,它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有古有今的彩色电影,让你不愿掩卷而去。 其实,人类的繁衍与进步,如同在历史旷野里的一次出行,一次接力,一代一代向前延伸。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没有来到的一定会来到。我们的责任就是总结继承上一程人类的劳动、创造与生活,让当代人了解过去,接受过去,然后用自己的努力,把社会推向更发达更进步的未来。 石家埠,是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生活群落,一个自然形成的生存单位。写好了石家埠就写好了一方水土,就撰活了一方男女,就诠释一方风俗。看到了石家埠,某种程度上就看到了安丘和昌潍,甚至更远。 “百年沧桑”的核心要义在于对历史社会、人生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传承的是历史,受益的是当代,连接启发的是未来。它让过去的文化不会沉灭消失,使今日的创造能惠及明天,让明天的社会有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当我要结束这篇“序”时,又想起了雨东大哥倾情描写的那株600年的古槐,我们都是在树下度过了童年,然后各自告别古槐奔向生命的里程。但是我永远忘不了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见过了朝代的更迭兴衰,折射出石家埠的人文风采。我们用心去品读,会感到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上苍护佑,有子民厚戴,当我拥抱它时,虽感到它的斑驳与苍老,但仍让我心灵惊悸。因这就是在拥抱石家埠古老的岁月,那些朝代消失了,但古槐还活着,它带着明风吹拂过的日子,清雨沐浴过的枝干,历史滋润过的老根,成了一部村史的见证。未来老槐树底下的子孙们,在这株具有灵性神祉的古槐的护佑下,成长的更高,行走的更远,为石家埠创造明天的伟绩与辉煌。 2013、3、13于济南至广州列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