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宝 6月18日一大早,来安县施官镇种粮大户王广河就将烘干的小麦运往国有粮库销售。 “今年,我们合作社6800亩小麦平均亩产730斤,国家保护价每斤一块一毛八,收入将近600万元。 ”王广河对记者说。 王广河是广河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该合作社有9台大型收割机、11台大拖拉机和23台插秧机,抢收抢种完全“不求人”,还被评为省级农机化示范大院。不仅如此,社里还有育秧工厂、大型仓库和晒场;大米加工厂可日加工250吨,仓储能力达8000吨,烘干设备日烘干140吨……从育秧、栽插到收割、烘干、仓储再到加工,形成了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一条龙。 “这样我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种什么品种、种多少、签多少订单、收储多少,全产业链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加收入。 ”王广河说。 水田里,几台插秧机正在作业。 “今年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不过秸秆腐烂需要时间,使水稻栽插推迟了一周。 ”王广河说,虽然灭茬增加了成本,但对秸秆禁烧有好处,大户应该带头。 相较于王广河的从容淡定,施官镇另一位种粮大户潘玉山对增收显得更低调。潘玉山是苏皖农机合作社与金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目前共流转 11000亩土地种粮,其中6000亩是今年刚平整的,加上田块间有落差,不宜采取机插秧,所以采用水稻直播。“直播与插秧比,每亩要多用4斤种子,但省工、省时、省力,产量高。 ”潘玉山说,合作社现在有机械、有人员、有技术,就是缺乏仓储和烘干设备,也没有自己的加工厂,麦子割下来要立即卖出去;但现在国有粮站仓容不足,不得不卖给个体粮贩,收入打了折扣。 “如果有仓储和烘干设备,我就不会卖给粮贩了。 ” 潘玉山给记者算账,一亩地一年租金620元,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成本在1200元左右,加起来近2000元,两季粮食收入2300元左右,除去其他开支,每亩地利润也就200多元。因此,先扩大种植规模,再逐步发展粮食产业化成了潘玉山的目标。他利用县里提供的“风险担保基金”,已贷款15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但建1万吨仓储、上马12组烘干设备还需要贷款600多万元。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大户的金融扶持,让我们应贷尽贷。 ”潘玉山说。此外,建仓储和烘干设备需要占用土地,但基本农田不给建,建设用地指标批不下来,这也成了种粮大户普遍的烦恼。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40623/article_31122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