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风 灵 人 杰 说 家 风
周元桂
家风,是指家庭成员由道德准则陪养成的品行、习惯、作风等之蔚然风气。良好的家风是熏育儿女及后世子孙必要的人文伦理环境。古人追求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即“耕读传家”之家风。追求者总是祈望家风能长久传承下去,作为标记血缘与骄傲的符号。家风内容不一而足,其精髓大多是突出一个“德”字。古今有识之士概莫能外。
清人郑板桥,52岁方得子,因公务忙,将幼子托付堂弟养教。他在家书中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为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所谓“好人”,即品格高尚清正的人。郑板桥家书中的爱子指要,显示出他育子之道卓尔不凡。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父亲,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嘱是:“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细瓷饭碗上,发给全军团以上干部,以便他们每日三餐“三省吾身”。从而在其部队里,形成一股廉正抗日的顽强作风。使吉老爷子所立家风一时传为美谈。
有良好家风家教的子女,其优良品素不仅显示于凡常,还能于大节处一显灿光。如毛岸英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前线,在他不幸牺牲后,毛泽东虽悲痛但不懊悔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此乃惊天地而泣鬼神之高亮家风,产生了举世崇敬之影响。家风的具体存在形式为家规、家训等。“规”与“训”乃宏观指要,其培育的方式方法,主要靠知书明理,使儿孙信守规训而自悟自律。如此,往往能演绎出某一特定的家风折射,而引起轰动效应。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清初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在回复家人的家书中,以四句诗令家人让出隔墙的三尺地身,给与张家争夺的吴姓邻居。事虽凡常,却震撼人心300多年。显然,一个“让”字和“居高不强势”这两点,已成为张英家风之主要特征。笔者听桐城籍的大学同学说,2008年2月的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吴家今人评说吴家古人,引起笑声一片。进入六尺巷,吴仪看得非常仔细。临别时,她很严肃地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要大度做人,克己处事。”此说,乃对张英家风之有力倡导。足见了张氏这一家风影响之大,亦乃今人道德修养所应遵守的涵养准则。
家风不外乎赖两种方式以促成:一是祖上的显赫人物,当初制定了家规、家训,如《孔氏家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通过后人恒守传承,而蔚成风气。如包公家训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地)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如此直白的严训,对后世子孙的律束力可想而知,都必将端端然信守传承,而形成包氏纯正的家风、族风。笔者家族坟地的所有坟墓都不置坟帽而延续300多年,族人至今仍从意笃笃。这一故俗即属此类硬性家规。二是现实家庭中的权威性家长之言传身教,所垂范默化成的意愿式家风。如孝顺、厚道、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等。通常权威家长为祖父、父亲,如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老太爷。但也有家长为女性长者,如《红楼梦》中的贾母,杨门女将中的佘老太君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太学、书院和私塾中的老师,都乃优良家风形成的文墨雕塑者。如北宋理学家程颐为宋哲宗赵煦的老师。十岁继位的赵煦一天上课时,偶尔折了一枝柳条玩,程颐立刻正色道:“春季万物生长,乃天演地应之萌动,护卫之,即为顺从天意,这如同顺从父母尊长而尽孝一样。你随意攀折,伤了天地和气,乃不尊不孝也!”赵煦只好悻悻然把柳条丢弃。程颐这一说教,旨在培养小皇帝能明乎孝道!笔者没有读过私塾,听父亲说当年民间的塾师,都乃推规助训之传道者。
家风是一种默默而顽强的传递,是一种不惧世事沧桑,不具艰难险阻而对美好德行的坚守。淳正的家风,能使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动力。是否能形成良好家风,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而是与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密切相关。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偏差,而农民家庭,却可能培养出品德优良的子女。因为通常后者有着良好的家风,子女有教养。
如今很多人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生活,家庭成员天各一方。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谈不上有良好家风熏陶他们,对孩子们的成长极为不利。更兼如今世风浮躁,物欲横流,红尘“雾霾”不同程度的污染每个家庭,人心存在着道德危机,难以形成端良的家风。此乃中国传统的亲缘文化走向衰落而留给国人的一大憾事!篇终,不揣冒昧慨然一呼:“家风”归来兮,教之需!
住址:安徽省来安县第三中学
电话:13093321368
邮编:239200
|
-
本帖评分记录 | 元宝 |
活跃度 |
收起
理由
|
暮雪
| + 4 |
+ 2 |
正能量!如果都像这样,整个社会就进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