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87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1-11-13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周恩来纪念馆的荷花
七月的古城淮安,热浪袭人。我怀着朝圣的心情瞻仰完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又一次在荷塘边停了下来。
荷花正在盛开,粉红的荷花像一张纸笑脸,风送荷花香,高雅,纯洁,清凉。
我久久地伫立着,想着那个人,那些事,那些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他是无情的人吗?
1951年3月,邓颖超到杭州养病。南方春早,日暖风煦,美景良辰,她很希望他和自己共享,就写了一封信。
收到妻子来信,他一改往日的严肃,回了一封。信就刻在故居的碑廊里:“超:西湖边飞来红叶,竟未能迅速回报,有负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这次也并未忘怀,只是懒罪该打。”
当我读到时,不由得心一颤。
接到信,邓颖超迅速回复:“不像情书的情书,给我带来了喜慰。回报虽迟,知罪免打。”
这回他可是第二天就赶忙回信了。信的最后写道:“忙人想病人,总不及病人念忙人的次数多,但想念谁深切,则留待后证了。”
从1925年广州结婚起,20多年风风雨雨,相濡以沫,相知相惜,理解、尊重、默契、深情,多么温馨啊!
然而,即便这样,两人中间也还有许多话,许多埋藏在心里的话没有说。
又是20多年过去,当生离死别像大山一样横亘在他们中间,该有多少话要说啊!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他对我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我回答他:‘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
可是,直到永诀,这些“心里话”还是没有说。永远地埋藏在各自的心底了。
他们有过后悔吗?
1988年春天,中南海西花厅院里的海棠花又开了。再不见最爱海棠花的那个人了,他已经离开了12年。84岁的邓颖超深情回忆: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
纵有千言万语,纵想说尽心里话,可是听的人已经走了,他永远听不到了。
是什么话不能说呢?
还是先听听他说了什么吧!
1975年6月,饱受病痛折磨的他只有61斤。第三次大手术后,7月23日,他最后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嘱咐工作人员对新同志要搞好“传帮带”。
8月24日,北海公园。他长时间望着湖水,问身边人员:“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的忌日。”
9月,病情急转直下,不得不取消他的外事接待活动。但9月7日,他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这是他最后一次外事活动。他坦然道:“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转而极力称赞邓小平:“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
9月20日,第四次大手术,在手术室门口,躺在推车上的他,握住邓小平的手:“你这一年干得好,比我强的多!”
12月底,病危中的他长时间没有理发。过去一直为他理发的朱殿华几次托人请求给他理发。他告诉工作人员:朱师傅给我理发20多年,看我现在病成这个样子,他会难受的,还是不要让他来。谢谢他了!
他交代医务人员:现在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医学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他的骨灰。这是他们十几年前共同约定下来的。丧仪要从简。一定不要搞特殊化。
1976年1月7日,深夜11时,弥留之际,他对吴阶平,用微弱的声音给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想的是如何严于律己,遵守组织决定,如何为人民,为后代造福,他心里只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高洁自守,淡泊奉献,无言的荷花啊,不就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吗?!
|
-
本帖评分记录 | 元宝 |
活跃度 |
收起
理由
|
正德
| + 8 |
+ 10 |
赞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