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87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1-11-13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回忆童稚读书时
每次从新华书店门口经过,我都忍不住要迈进门去走一走,看一看,面对书架上那一排排崭新整齐、琳琅满目、散发着纸张油墨清香的书籍。顿生时光短暂浮生迫促之感,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些与书本与文字相伴的美好岁月。那浩如烟海的人类智慧结晶啊,那恒河沙数的人生精神导师啊,谢谢你们的教导、指引、关怀和帮助!
我真正意义上读过的第一本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去在乡广播站工作的表叔家玩。他正在全神贯注地读一本厚书,连我进去都没有发觉。我问了他,才知道那书的名字叫《难忘的战斗》。那一段时间,我天天晚上去,催问他看书的进度。好容易等他读完了,我便借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记得那时语文课老师要我们带《毛泽东选集》去学校学习。我除了《毛选》还带了这本书。学习时,把《难忘的战斗》压在《毛选》下面,偷偷地看。这样,上课看下课也看,回家还看。也就头十天吧,终于把厚厚的一本看完了,就像完成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小小的心盛满了简单的快乐。我想:有书读,能读书,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记得晚上在煤油灯下,我一读就忘了时间,常常读到很晚。白天在生产队上工的母亲总要在这时候找些事情来做,印象中,她总有那么多纳不完的鞋底,有那么多要补补丁的破衣服,有时中午来不及洗的衣裳也要在晚上来洗。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洗脸,用手一挖鼻孔,就挖出黑乎乎的两团脏东西。母亲说那是煤油烟子钻进去了,所以我晚上看书时,她总要把灯头拧大拧亮些,还不时提醒我别把头跟灯靠近很了,要远。而我,在她不知不觉时,又悄悄伸出手把灯头拧小一点。
因为只有三年级,书里有不少字认不得,又懒于查字典,所以大多被我当成“别字错字”读过去了。又因为只有11岁,所以对于书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韵外之旨”我常常理解不透理解不了甚至理解错误。但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仍然让我获益匪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都在我眼前展现了一片新天地,让我感动。记得当我读到解放军战士赵冬生被恶毒的账房先生用秤砣砸中头部而牺牲时,我心里充满了愤怒;当读到赵冬生装在上衣口袋里的入党申请书时,我流下了眼泪。后来看到了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难忘的战斗》,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入了。但限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再没有读到这样的书。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水浒传》,是在婶娘舅家。其时是初一的寒假。闲着没事去串门,在床上发现一本厚书,没有头和尾,翻开一读,立刻被吸引住了,讲的是刀光剑影英雄辈出的年代,众好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故事。于是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绰号、兵器和本领,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小李广花荣,花和尚鲁智深,没羽箭张清。。。。。。场面惊心动魄,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只是仍有好多字认不得,像“扈三娘”的“扈”,“朱仝”的“仝”,都是回家后查了字典才知道的。今天去明天去后天去,去了几次终于断断续续看完,才知道看的是《水浒传》。后来,我不止一次告诉婶娘舅,我最早是在他家完成古典白话小说的启蒙。
真正大面积地接触和阅读中外大师的文学经典之作,是在数年后我读师范。虽然不乏刻骨铭心的阅读瞬间,也有或击掌或扼腕或抚掌的时刻,但童稚时的读书经历仍时时在心头泛起道道甜蜜温馨的涟漪。
尽管当年我能读到的书不多,但人类的智慧又以另一种的形式在我们视野出现空白的当口儿适时呈现,仍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愉悦和感动。这就是广播书场。
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恐怕没有谁会不记得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的名字,不记得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薛仁贵》《三国演义》吧?我还听过南京电台播的连丽如的《东汉演义》,因为想听这档子评书,连带记住了之前安排的五分钟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于积累”的内容。我听刘兰芳的声音想象她的长相,应是一年青貌美的女子,有一年春晚终于一睹芳容,竟然是一个高大健硕的中年女性,虽然有些失望但的确喜欢她的声音。我是真的喜欢她的声音啊!
|
-
本帖评分记录 | 元宝 |
活跃度 |
收起
理由
|
正德
| + 8 |
+ 10 |
赞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