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手机绑架了生活 周 元 桂 手机发明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今的智能手机,功能多多,神通广大,远非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跟头云所能匹比。手机越来越现代化,使用率极高,人们的高科自豪感,溢漾在温馨惬意的表情中。然而,凡事须有个度,过则滥,滥则成灾。如今人们(主要是年轻人),已从新奇玩手机到乐此不疲,进而见隙插针地厮守成痴迷的 “低头族”。严重者成为“手机依赖症”患者,须臾离不开手机。一旦偶而离机,就会心烦意乱,无所措手足,感到坐立不安。深度依赖者,还会出现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浮躁、空茫。如此“麻醉”成瘾,就越发依赖手机,从而被可怕的恶性循环绑架了生活。 “机患”首弊是稀释了亲情,其次是同事间的友情。一味玩手机者,无睱也无闲心情,与亲人们谈心,勉强交谈也做不到全神贯注。空巢老人们尤其需要情感交流,逢年过节乃难得的团聚慰怀之机,亲人们尤为珍惜。然而事与愿违,这一美好的情境里常常是:机辚辚,屏潇潇,儿孙“智能”各在腰。此起彼伏机声叠,“低头”不知老人焦。对此,老人们大为失望,柔者怒于心,强者怒于色,“溶解度”小者,则容易愤愤然而震怒。如有媒体报道:某家庭节日团聚圆餐,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儿孙们聊些温馨的家常话,以燃起亲情气氛,但孩子们有半数人忙着接电话摆弄手机。没摆弄的也是神情飘忽,言不在旨。老爷子受到冷落,愤愤然推碗摔盘,怒不可遏而离席。还有报道,某老俩口每逢节日团聚,便把孩子们的手机全部“没收”,采取绑架手机的方法以强索亲情,一日后才不得已地放归手机。尽管强扭的瓜不甜,二老也不憾其拙。这表明年轻人被手机绑架了生活的危害,已使老人们成为间接受害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值得一提的是,玩手机成瘾者,因迷恋网上快餐式阅读,而丢失了阅读书籍的耐心。即便偶而一读,也是心不在焉,浅尝则止。其收获支离破碎,极其粗浅,甚至读有所误,曲解了要旨,浅簿了精深之所在。更广广然的是,许多人对书籍(尤其是经典类)不屑以顾,而他们反有一种自我科学先进感,总爱说:“网上什么信息都有,看什么书呀!”殊不知,他们是放弃了一种伟大而无比尊严的阅读传统。长此以往,这两种人必然会丧失阅读书籍的体验,浅薄了做一个有思考分量和生活质量之人的资质,从而形成了千军万马在手机网络的迷茫中,精神缺氧而智衰芒退。可见,这一由高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被手机绑架了的人,通常比较年轻,意识不到这一娱乐对健康的损害。有研究表明:在床上使用手机及其它会发光的电子产品,每次达到1小时,就会影响新陈代谢,降低免疫力,身体素质下降乃至弱不禁风。还会导致颈椎、腰椎、关节损伤而成不可就药的顽疾。这些危害与免疫力下降交叉叠害,未老先衰的信号会频频找他们报到来了。即便是那辛勤摆动而倍受奴役的手指,也会出现 “触屏手”式劳损病。如2015年春节后,有一则《小伙抢红包致拇指僵硬不能握筷》的新闻报道。说的是24岁的武汉小伙郭思远,从大年三十开始,用手机连连无度地抢红包、发红包,3天下来抢到手痛无力,医院确诊为玩手机过度而患了腱鞘炎。据说,还会因长时间的人与手机大眼瞪小眼而患“干眼病”。 手机的虚拟世界,幻化无穷,能满足人们的涉猎欲,因而成了香饽饽。试想,天下还有何物能像手机一样,被人们倾心投爱且爱不释手之福分?然而“福兮祸所倚”,乐极也给自己戴上了“手机牌”精神枷锁。歧化了正常思维,把不良情态偏颇成如鱼得水似的心安理得。其实,无形中削弱了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相处、交流、合作等本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素质的发挥能力。待需要处理具体问题时,就会举措疏钝,无所适从,感觉与现实有了退颓之距离。是可悲,孰不可悲? 欲治疗手机依赖症,应重在“理”疗,明乎玩机过度而导致负面效应的道理,不因害小而不为重,不因高科技之海阔天空而放纵身心。戒机瘾,关键在于要转移注意力,如采取传统的读书理念和耕耘方式,且十分投入地究读,大幅度转移精力,或迁移精力至孩子的培养塑造上。久之,便会使正常意念回归而心安理得,从而理智清醒地抬起头,还自己一个“现代人”健康的生活空间。最后仿清人龚自珍诗以赠之:“自从手机势如雷,痴迷无度究可哀。我劝后生重抖擞,勿使岐兴瘖良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