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郭亮村 2016 年元旦,我随《来安论坛》组织的朋友们走进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海拔1752米,隶属于河南省辉县市。和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一样,郭亮村早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只因为一个人和一件事,才让它广为人知。此人就是当年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在他的带领下郭亮人凿出了“郭亮洞”。此洞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现在,郭亮村已经成为4A级旅游景区。旅游爱好者趋之若鹜。 元月2号早晨,我们从景区交通车下来后,一块刻有“绝壁长廊”的巨石立即点燃起大家的激情。这里就是世人瞩目的挂壁公路----“郭亮洞”,这里就是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地方----郭亮村。我们来了! 走进“郭亮洞”,只见这洞高5米左右,宽4米左右,全长1300余米, 路面呈15度左右的斜坡。完全是在坚硬无比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此洞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向悬崖一边开一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窗口,这些窗口是当年开凿时用于倾倒碎石所需。如今这35个天窗已经成了自然通风透光孔,也成为游客的观景台。我站在设有护墙的天窗口,看到脚下是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一般,令人头晕目眩。难以想象,当年郭亮人为开出这山洞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付出多么大的艰辛。除了路面铺设简单的水泥混凝土外,其它地方均保持原貌,当年开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洞内不断有车辆通过。游人们纷纷在拍照留念,发出阵阵惊叹! 出“郭亮洞”往右拐不远处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梯”。在“郭亮洞”未打通之前,这 “天梯”是村民通往山下沙窑乡的惟一道路。我决定去体验一下这“天梯”。顺着那些很不规则的石阶小心翼翼的向下移动。这石阶有的很窄,只够半只脚踏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松动,有的石块已经断裂,让人提心吊胆。我向下走了一段台阶后,遇上从“天梯”上来的几个年轻游客。他们告诉我,这天梯有700多个台阶,120多米高,越往下越陡峭。他们劝我说,你这样年龄的人,最好还是别下去了,会有危险的。我只好带着遗憾返回。 当年这里的村民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这样一个山洞?他们又是如何在这悬崖绝壁上开出这洞来的?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郭亮村,走进当时的领头人申明信故居,向他的家人寻求答案。 原来,早在明朝初,申姓人家为躲避朝廷迫害,其中一支从山西逃到这里躲避,从此在这里生存下来。 600多年来,人们上山下山,走的是百丈悬崖上仅可容一人过的绝壁小路,也就是被现代人称为的“天梯”。 这道路严重影响着村里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为使郭亮的乡亲们不再贫困,为让子孙后代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1972年3月,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由村里十三名青年汉子组成凿洞突击队。他们发誓,要凿穿绝壁,打通通向山外的道路!全村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钎等器材。突击队员们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冒着酷暑,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个个天窗。然后从这些天窗向两边凿进。申家人告诉我,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产量很低。当时,年景最好的时候,全村只有8万斤粗粮收成,300多口人,每人每天平均不到一斤粗粮。在这种状况下,突击队员们只有用玉米粥、玉米饼、野菜作为一日三餐。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再也拿不出钱来购买最简单的工具了。为支持凿洞,全村男女老少外出务工。一冬一春,挣到3100多元工钱。此时,全村没有一个人拿走一分钱,全部让村支书拿去买铁锤、钢钎。在开山凿洞的日日夜夜里,全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娃娃,轮流走上施工隧道,帮助清理石渣。 寒来暑往,郭亮人凭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用5年时间,在绝壁平均高度105米的太行山上,磨掉了12吨钢钎,打烂了4000余个8磅钢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英岩,终于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由于积劳成疾,村支书申明信于1984年去世,年仅53岁。我向郭家人提出,请他们带我去英雄申明信得墓地,祭拜一下这位当代愚公。由于临近中午,申家要做生意,抽不出人来,表示谢谢我的好意。 自从“郭亮洞”被媒体报道以后,到这里来旅游、探险的人越来越多。郭亮村也成为了中华影视拍摄基地,很多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现在,郭亮村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早把以前赖以生存的梯田退耕还林,专门发展旅游业 。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楼房,很多村民都有小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从郭家离开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再平凡不过的郭亮人,凭着血肉之躯,创造出了世界奇迹,从此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缩影吗!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像当年郭亮人那样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