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不争气的“盲点”
周 元 桂
所谓“盲点”,原是个生理学名词:眼球后部视网膜上的一点,没有感光细胞,物体影像落在这一点上不能产生视觉,故叫盲点。人的认知领域和思维过中也会出现“盲点”——所言所行,往往违背了自己所推崇的道德标准,而自己却盲然不觉。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臆想出一个所谓的完美道德世界,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主观评判标准。当遇到一件事需要人们去判断正确与否时,往往被当事人先入为主的经验或成见所否定,从而以偏概全,不明究竟而强词夺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这就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个盲点在作崇。
盲点的存在,会使人不经意间流露自相矛盾的心态,而却自以为理所当然,如此便容易出现“灯下黑”而无自知之明:当事者,往 往在看别人的所作所为时,瞳孔放大,目光如炬,而在审视自己的言行时,目光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暗然如盲。应该说,许多人际关系的恶化,道德标准的沦丧,几乎都源于这类盲点的扩张效应: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削弱了与别人沟通交流、相互了解的意愿;持以偏概全的强势逻辑,会于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原有的成见,任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形成了“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错位理念,会频发“自以为是,舍我取谁”式意识流,以至与伍群在理念上格格不入,当然就失去了互动互信的交流空间。长此以往而又意识不到,必然浅薄了气度,增大了盲点。
盲点的出现,对任何人都再所难免,只是多寡因人而异罢了——品素高能严以律己者、懂得每日“三省吾身”者,盲点出现得少些,且大多比较曲隐。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乃道德君子类人物,他在其《陋室铭》一文中,就无意识地暴露出他交友身份的盲点: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交友原则和状况,明白地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朋友就是知识分子,而平头百姓则永远难登大雅之堂。显然,这种意识与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思想相背离,这与刘禹锡这位名儒的身份和品素自相矛盾,从而显现出他固有的儒家理念之盲点。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蜀汉后主刘禅,的确如其所誓言“躹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臣服之(毫无二心),然而在其《前出师表》中,却不经意的流露出他对皇上居高临下的教侮语气,如此被国人视为“智慧化身”式的人物,其思想境界中,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点。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勇于纳谏著名的开明皇帝,他与大臣魏征之间的敢谏和善纳之君臣绝配,成为千载美谈。然而,唐太宗有时也难免有气量短狭之情绪流露——背下里曾几次愤愤然要除去魏征,幸得贤妻长孙皇后的及时释劝,才没有产生不良后果,此也乃盲点效应所致也,只不过唐大宗善于自律、反省才避免了这一盲点的酿成罢了!
当今社会,自身意识与实际行为相矛盾的情况,其实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例如,人人明白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但大城市之浩浩荡荡,小城市之大模大样的“中国式过马路”景象,依然心照不宣地每天上演着;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道理,同样人人明白,但小县城里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洗车水漫流,甚至冥纸片凄舞等不良现象,人们却视而不见,这已成为社会一大诟病;来城的空气污染,已开始让人战战兢兢,自危感煎心,亟待去重求轻。需要人们共同维护,乃全体居民的强烈愿望。然而爱以鸣爆取乐的永阳城民,却又让爆竹声终日不绝于耳,逢“吉日 ”电闪雷鸣,遇节日爆鸣声此起彼伏,散发出来的多种有毒气体,助虐着车辆尾气协同危害,让人心惊意惧,躁躁然不得安宁。这一切,都乃已有了现代化面貌的一些人,挥洒出来的五彩缤纷的盲点之翼光,正在被广众无可奈何的司空见惯着。
在躁动得让人患得患失、心如漂萍的尘世间,人们想心如止水、和谐安宁,一直很难!其实,只要我们理智地体悟人生,便不难在徘徊和反思中寻找到缩小盲点的捷径:人与人之间,需要有从容顾盼和理解包容的襟怀,以虚怀海纳的心态,去接受不合己意之事,以减少盲点,才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德准则,从而摆脱长久以来偏颇悟性的思维桎梏,使心灵之光理智盲区以减少盲点,让自己人生的乐章演奏得尽量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