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于躁尘中酿心灵之静
周 元 桂
社会一旦物欲横流,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浮躁风气。许多人不再安贫乐道、励志修身。代之而起的是失衡心态所展现的种种躁动表现——急功近利、趋炎觅巧、膨为妄作,奢欲冉冉,一片泡沫:为官者祈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期待一夜暴富,为艺者渴望一举成名,为父母者期盼子女迅速成龙成凤。浮躁者的心情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此乃浮躁人群“精典”的心理状态。
浮躁的心声,必然会使欲求不断膨胀,当事人不知不觉地步入矫情和虚妄。不智不科地纵欲以求,相互攀比得邪情乱象叠生,纷纷然盲动得躁尘弥天。殊不知,浮躁心声已失去定力,难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很多人不知自己身倾影斜是何态?只缘身在躁尘中,心在半空中。欲速则不达,浮躁者所能达到的,只能是憔悴的身心和不安宁的人生!
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告诉我们,欲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有相应的付出过程,一步登天、一劳永逸的奢望,只能是梦呓!欲求的付出过程,只能以智慧争取,不能搞泡沫式投机取巧。这就要求当事者必须有淡定宁静的心态。而要做到此,就必须让心灵避开社会躁嚣,拒绝虚妄的诱惑,祛除失衡的浮躁情绪,从而于躁尘中酿出心灵之静。
在我国古代先贤中,善于躁中取静而有所成就者,颇为多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乃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所揭示的闹中取静的超常心态。他之所以能做到此,就因为他能拒绝“彭泽令”光环的诱惑和趋炎附势之世俗的干扰。这种内心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是心灵的禅谧。弃官归隐以追求心灵之静,成就了陶渊明垂世流芳的君子风范!当下正值人心浮躁隆隆然之际,要想静下心来有所学进,有所修为,有必要借鉴陶渊明心远世躁的守身之道——处躁污而不染,归田舍而静修。让心智和思绪常被自酿的恬适所包裹,从而使意念升华为超脱的心态。
要酿造心灵静境,首先要做到有淡定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每有希冀都要降温降调,使心境清幽旷袤。还要放慢趣韵的节奏,细细品味生活中的诗意,以享凡常之乐,从中感悟人生美好之真谛,让心灵始终沉浸在舒缓豁达的意识流中。做到此,便割断了浮躁源头,就能做到闹中取静,应对自如。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能善于及时转换思维方向,以缓解不时之躁困。例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进程中,有烦躁、怅惋困扰时,你可立即切换镜头,迁思而见异:或仰望明丽湛蓝的天空,看云卷云舒;或出户寻一块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任微风慢拂没有褶皱的心,从芳香清甜的青草气息中寻找宁静;或于日暮时,去郊外观夕阳沉落、余晖的嫣然美,让心旷神怡在脑际积淀,为心灵储存宁静。
真正旷达超凡之人,都谧谧然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临事淡定泰然,宠辱不惊。1950年代,我国经济学泰斗马寅初因人口学理论受到撤职批判,当其听到儿子向他报告这一不幸消息时,他十分平静地“噢”了一声。几十年后,当儿子向他喜报冤案彻底平反的好消息时,他仍若无其事地“噢”了一声。这两声淡定的“噢”,毕显了马寅初的大境界、大胸怀和高大的人格,也显现了马老超然淡定的心灵之静。
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静,是人生最浩荡的情怀。由此而涵养出的超凡悟性,则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心性。做到此,说明你已能酿浮躁为心灵之静。这非常有利于你去做该做的事,且很容易有所成就。即便结果欠佳,你也因收获了深厚的修养和毕力的修为,而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