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本帖最后由 天空朝阳 于 2016-6-8 17:00 编辑
近说喜鹊
周 元 桂
5月2日清晨,面对宅楼前的小院落发呆。刚移眸,忽然发现一株广玉兰上袅立着两朵初绽的大白花。这两团深绿丛中的亮朵,不仅给以我惊喜,也打破了几株广玉兰一年来的沉寂。初绽的广玉兰花显得张力无限,先声夺人。无论此花品味如何,总觉得它开得招摇、自信、酣畅,使我油然想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之早年曾时髦过的歌词,从而想到了原野上百花争妍的情景,悠然夺趣,遐思渺渺。忽然,广玉兰冠丛中传出“喳喳喳”之鸟鸣声,正凝眸窥寻,突然一只大喜鹊掀去半遮面的枝叶闪亮登场——立于两朵花之间,而且两边等距离呈喜鹊担花状,妙现出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美画面。于是,我收住遐思来关注久违了的喜鹊之秘秘然举动。
喜鹊好奇而警觉地昂首扭颈审视我,随着树枝的轻微摇晃,喜鹊做出各种造型,反被我多角度地对它打量了一番:它从头部到长长的尾羽,黑亮亮似锦縀。圆润的肩与腹,净白得一尘不染,通体黑白分明出质地上好的坎肩。一对亮丽的翅膀得体地拢在背上,像穿着晚礼服一样,健硕修长而高雅。在阳光下闪亮着幽蓝若珍珠般的光泽,两朵广玉兰花凑趣地使这位不速之客锦上添花,其情景妙不可言。
民间传统习俗,视喜鹊为吉祥的象征,人若见到它是有喜的征兆。新人结婚用的绣花枕头、大红被面儿及日常用的搪瓷器皿等,通常会印上一对立于枝头或一立一起飞的喜鹊,谓之“喜鹊登梅”,或谓喜事临门。“梅”者“媒”也,意味着新婚被媒妁得般配而吉祥。就连牛郎织女隔天河难能一见之夫妻绝世悲情,也被认为是喜鹊于七月七日(“七”者“泣”也)喜喜相接地搭桥,使天堑暂变通途而得能会面,才一释相思之苦。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鹊桥仙》词就对这一情景,做了形象而直白的描述:“银河暗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可见,视喜鹊为吉祥鸟自古已然。
其实,喜鹊原被称为“鹊”,得名“喜鹊”,来自一个传说。据说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有个叫黎景逸的读书人,因喜爱门前树上的一对鹊,每天喂之以谷,致“小鸟依人”式之和谐温馨情境达数年之久。后来黎书生蒙冤进了大狱,他所喂食的两只鹊知恩图报而千里传书,最终使其冤案得以昭雪。故而,人们将“鹊”冠以“喜”而名之,从而使“喜鹊”被美称之今。
通常鸟儿乐于栖息于远离人群的山林间,而喜鹊大多爱逐人群而居——筑巢于邻近人类居所处之高大的树枝上。因喜鹊天生有着硕大修长而俊朗的外貌,加上其善于见人便以“喳喳喳”声打招呼示友好,给人以亲切、愉悦之吉利感,使它招人喜爱而很有人缘。早年,我家门前的大枣树上常有喜鹊光临,它们或筑巢或观光或比鸣,不怕人,善亲昵。面对过往的行人,不时昂起头,摆动着细长的尾羽,连续“喳喳喳”亮出歌喉。它们常站在枝头、墙垛、屋脊、地面上,既在觅食,也乃显示地主心态与人套近乎。但它们也不时转动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审视着异常来的不速之客(多为动物),以防受到伤害或骚扰。清晨,枣树上喜鹊的“喳喳”声,有着划破清悠的天籁之美,邻树的喜鹊们也会以嘹亮的歌喉相应和,此起彼伏在晨空中弥散开来。唤醒了儿童们的酣梦,撩动着路人的心神,行人郁闷的心情、阴沉的面孔,都会闻之而破郁绽颜。
如今在城里,喜鹊已难得一见,其原因是车如流、人如织,噪音大、险情多,而风景树又都不高大,不宜鸟儿们筑巢栖息。即使偶来观光,也因不胜其扰、不甘其噪而悻悻然离去,更吓退了硕大儒雅之绅士般的喜鹊。而在乡村喜鹊已不少见,涉足农村时,不难看到树荫浓密的枝头跳跃着它们“喳喳喳”的身影。身临其境,久违了的亲切感,馨馨然牵动着乡愁。即便在枯寒萧瑟的隆冬里,喜鹊也热情不减,喜乐依旧,清晰地飞跳在枯败颓秃的树枝上。尽管不见蛾飞虫蠕、果尽草稀,喜鹊们难裹其腹,而它们依然欢快地“喳喳喳”送吉,歌声依旧欢快嘹亮。可见,喜鹊是鸟中乐天派,它们不仅为农村自然环境有所改善而歌,为人类对此有所觉悟而歌,也是在为自己的无忧无虑而歌,更是为自己的知足常乐而热情洋溢地活着。在喜鹊的心目中,任何没有污染、没有噪闹的环境,都是一种景致,都是一方值得赖以生存的乐土。
喜鹊的巢,爱建在树冠部位,形体较大而呈球状。小时候曾好奇的上树观察过鹊巢的构造,发现其并非如想像的那样是由乱七八糟的槓棒草草搭成,而是很讲究的精致栖巢:内外有好几层,外表用结实的树枝精巧搭建,内层用柔软的细柳条盘旋横绕,像一个半球状的柳筐,再往里则用湿泥糊得光洁无缝隙,最里面铺的是各种毛发和丝状物。巢中有横梁,顶部还加上盖。通体结构很符合构建原理,牢固而舒适,疾风骤雨都捍不动、淋不湿。据说,喜鹊筑巢,从衔泥叼枝缜密地搭建直到竣工,至少需要四个月。全过程凝聚着喜鹊的智慧、毅信、心血和爱心。如此巢建工程,可歌可泣也!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