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止马岭 于 2016-7-27 16:43 编辑
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神雕三部曲”之《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当中的小说人物洪七公,外号为“北丐”;乃是当年由当世五大高手在华山开闭门会议即“华山论剑”当中决出来的五大代表即“天下五绝”之一。洪七公身为丐帮帮主虽为人正义且机智,但生性贪吃;曾经因贪吃误事而自断其右手食指,故也称「九指神丐」。 金庸小说里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会员人数曾突破千万,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关内关外,各地区还有小的分支机构即分舵,在紧靠六合竹镇大河桥对岸就有一个分支。 在我出生地原安徽省来安县兴隆乡就有这么一支丐帮的分舵,我们邻村红山村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骚狗山南麓,骚狗山南边的水流进六合竹镇的大河桥经滁河到长江入海,北边的水则流进天长市釜山水库经淮河入海,此处两省三县交界以农耕为主四季分明,或许正是因为处于三不管地带,才被丐帮弟子们选中作为根据地。不知道什么年代这里的乞丐聚集的越来越多,他们大多在林间搭建窝棚独居,也有拖家带口的,不耕不种以乞讨为生,在这个看似互不相关的人员之间实际有一个管理严密的组织,这也许就是江湖传说的丐帮分舵,没有接触过的人很少知道他们内部机构的工作分管,也不可能知道具体人员的具体分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的丐帮有一个“帮主”,也或是丐帮分舵的舵主。 因为有远房亲戚的亲戚娶了丐帮“帮主”的女儿为妻,才获知这个严密组织的一些小秘密。原来,丐帮有其一整套的帮规制度,凡是入得丐帮将受到丐帮内部所有人的尊重,并获得帮内人员的帮助,孝敬丐帮帮主和引荐人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食物的获得尤其被丐帮看得比任何都重要,丐帮对穿着不讲究,越破越有面子,蓬头垢面也是形象上的需要,因为外出乞讨无需穿着讲究,否则反而受到施舍者的鄙视,故而破衣烂衫才是丐帮的统一着装,就连洪七公也不例外。丐帮外出乞讨有自己的一套暗语,在交通通讯缺乏的过去,路标记号几乎就是丐帮使用的最多的暗语,暗语大多以石头、树枝、土疙瘩或直接画符号来表达意思,如哪个村庄正在办红白喜事或是离路标大约路程等等,这些暗语一般在村口或是十字路口比较显眼的位置来设置,过去哪家只要办红白喜事总是有一拨又一拨的乞丐来乞讨,大家总是质疑这些乞丐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到这儿你也就忽然开朗了吧。大多丐帮弟子低头走路都是在寻找一些路标或记号,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些路口看到垒砌的小石块、搭建的树枝正是他们所为,要是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上去一脚踢乱了石头和树枝也就破坏了他们的暗语。 按照同伴留下的暗语路标找到了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后,丐帮弟子会根据记号同时获知这家办事的性质,具体是嫁娶还是死人,自然在途中就琢磨好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讨主家彩头,如果是嫁娶一小节鞭炮放完就开唱,按照主家办事的性质来唱相应的内容;如果是有人过世,他们则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白孝布充当孝子嚎哭上一番,虽然不是亲友照样能够像孝子一样做到声泪俱下,有时候比起孝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只要有人来拉一下他们就能够立即收声,擦干眼泪等待主家的知客安排;不管唱得好不好,哭得是否伤心,总会有知客来招呼,主家也会图个顺当,不管红白喜事总不想有人因为吃喝而大吵大闹。乞丐吃饭不上桌这是丐帮的规矩,讨得香烟装起了,讨得酒菜蹲在门口吃,如果口才好的或是会点耍点儿无赖的或许还能讨得赏钱那自然临走时还得放上一小节鞭炮,当然在他吃饱喝足的时候经过村口或十字路口时一定还会留下一些路标作为给后来者的暗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骚狗山山麓的丐帮帮主六十大寿,大摆筵席宴请当地丐帮弟子,可谓是盛况空前,就在骚狗山附近村庄一个稻场用石灰水按照圆桌大小画出十多个圆圈代表圆桌,居住在附近的一百多名丐帮弟子席地而坐,自带碗筷,以搪瓷茶缸当酒杯,每桌上来的四个大盆菜则是用搪瓷脸盆盛的,据说丐帮帮主还接受了弟子们的叩拜方才在他一声令下后开席,场面好有气派,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 当然,现在靠乞讨的人越来越少,打工的收入也还是可以的,但是,我相信如今在骚狗山的丐帮弟子应该还有,或许他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过去的暗语,也无需再做什么路标记号了,移动通讯的大哥大、BP机、小灵通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他们丐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就是永远保持丐帮的优良传统,即使再怎么有钱,自己的行头还是尽量低调再低调,即使有手机也一定收起来用。在我们身边一直有这么样一群人存在,想不看到他们都难,他们是为了生存?还是以此为职业?也或许是为了这个天下第一帮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