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526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5-7-6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老石匠 于 2016-11-28 06:00 编辑
亳州药材市场始于唐代,历尽千年未有形成规模。始终是零零散散,每年十月开市,交易一个月左右。
至到明未清初的某一年。有那么一对父子采药人,世代采药为生。这次采了一年,在当地卖了一部分,留了一些上好的,和往年一样到亳州去卖。今年采的上品不多,精挑细选也就装了一麻袋。九月底爷俩推着独轮车就出发了。
走了五六天,在大山深处遇到一户人家。爷俩商量着,歇歇脚、再弄点吃的。说来也巧,这家也是采药的。平常卖药不出远门,就在当地销售了。看到卖药赶脚的挺高兴,热情招待。第二天送行的时候对父子俩说:我去年挖了一个老树根,有人说是药材,但是却没人要,挡在猪圈门上,一年了,风吹日晒,却越来越新鲜;你爷俩如不嫌累,把它带着,如果是药,回来时告诉我一声就行了,我也不要钱。爷俩说:行_正好独轮车一边空着不好推,把这树根放另一边好配重、又保持了独轮车的平衡。
又走了五六天,来到亳州……。今年更冷清。为什么?因为每年都有“药王”出现(就是上上品),唯独今年开市十几天了,未有上品问世。
爷俩到了以后找了个摊位放下。掌柜的来了(药材收购商兼市场管理人员)。掌柜的看到爷俩和带来的药,大吃一惊_随既蹲了下来,端详半天;开口说到:药王来了……咱们谈谈?爷俩一听,儿子不敢吱声,父亲想:哦,嫌我们的药少啊,不想让我们占摊位?客户又不多,我偏不走,躺下!歇会儿!掌柜客气的把他扶了起来;父亲挺犟,又躺下,掌柜的又客气的给扶了起来;父亲火了:我偏要躺!…刚躺了一半,掌柜急忙扶住:老人家,两帑(Tang)半!我只能出这么多!…这回这个父亲听懂了,也惊呆了_一帑=官银四十八万两,两帑半相当于官库银一佰二十万两。
爷俩可不呆,父亲说:掌柜先生,谈谈药吧?掌柜说:你今年送来的药,是千年老杜仲,早些年父辈们见过,我也见过,但是没见过这么大的;价格略高于百年老山参,属于无价之宝;本来可以价高一些,因明朝刚刚灭亡,大清刚刚建立,有些地方还打仗,百废待兴,也只能委屈您了…要现银我没那么多,你也拉不动,只有银票。
父子俩一听,乐了_那么多银子还的有命花呀!我也不想再采药了,放您这儿,建个大门脸儿,365天,咱们常年开市!
……就这样_亳州“药都”形成了。至到现代,常盛不衰!
至到今天,知道这《亳州药都》来历的人,可真不多!{:mocs_9:}{:mocs_9:}{:mocs_9:}{:mocs_9:}{:mocs_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