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327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本帖最后由 畴隐莲初 于 2017-2-2 13:16 编辑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
县委及基层组织
民国28年(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到达来安县。五六月间,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组在屯仓秘密建党,吸收当地进步青年朱鸿宾(后改名朱皖来)、陈国华、高文章、宋维帮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了来安县第一个党支部,民运工作组组长赵定兼任党支部书记。同年7月,民运工作组又在舜山发展唐笑宜等人入党,并建立了党支部,唐笑宜任支部书记。8月,为了开辟淮南津浦路东革命根据地,新四军第五支队进入本县。9月,在五支队帮助下,中共来(安)六(合)滁(县)三县边区县委成立,五支队派民运科长江靖宇任县委书记。10月,江靖宇等人在本县水口清水庵一带发展胡子荣、钱少庭等人入党,并建立了党小组,胡子荣任党小组长。同年冬,五支队民运工作组在半塔一带先后发展王华龙(又名王化农)等人入党;并于民国29年春在奶子山保和三棵柳建立了2个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分别由王化农和郑怀良担任。
民国29年(1940年)3月,在新四军第五支队帮助下,中共来安县委在张山集老油坊成立,五支队派司令部秘书长张恺帆任县委书记(当时张恺帆的公开身份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县委成立后建立了城区、屯仓、水口3个区委。同年5月,来安县城和水口镇被日伪军队侵占后,县委重新组建了张山、屯舜、复兴、水口(区委设在彭岗铺一带)4个区委。同年8月,半塔一带28个乡划为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的直属区;与此同时,中共直属区委(县委级)成立,杨汉、杨思久、沈策、王榕(女)先后担任区委书记。
民国32年(1943年)1月,中共淮南津浦路东区委员会决定,来安、六合、直属区三县委合并成立中共来六县委,县委设署于来安、六合两县交界处的中胡村。江靖宇、甄铎先后担任县委书记。来六县委下辖半塔、张山、屯舜、水口、相官、雷官、大英、竹镇、程桥、马集10个区委。
民国33年(1944年)10月,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决定撤销中共来六县委,复设来安县委和六合县委。中共来安县委在本县半塔附近的张王郢成立,原中共来六县委下辖的10个区委仍由中共来安县委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后,中共来安县委机关迁进县城。此时,原属六合县的程桥、竹镇、马集3个区委划归六合县委领导;中共来安县委下辖半塔、张山、屯舜、水口、大英、雷官、相官、伏家湾、岱山、城区、宝山、复兴12个区委。
民国35年(1946年)5月底,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南革命根据地。6月上旬,中共来安县委、县民主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奉命撤至本县北部山区,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来安县城。7月底,中共来安县委,县民主政府大部分人员奉命向苏北转移,留下县委、县民主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少数地方武装,与中共盱眙、嘉山县委的留守人员一起,配合淮南军区副参谋长朱云谦率领的淮南军区第六旅第十六团,在三县交界山区坚持游击斗争。为了便于统一领导,8月初成立了中共盱来嘉工委,朱云谦任书记。9月上旬,奉淮南军区和中共淮南区委指示,朱云谦率第十六团向苏北撤退,盱来嘉三县留守人员随之北撤。此后,本县党的基层组织不存。
民国36年(1947年)7月中旬,根据中共淮南工委的指示,中共盱来嘉工委在苏北淮宝县的吕良桥成立,胡坦任工委书记;并集中了盱来嘉三县原北撤干部组成武工队,逐步打回淮南。民国37年(1948年)4月,中共盱来嘉工委建立了5个工委和5个武工队,其中在本县境内建立有半塔、张山、屯舜3个工委和3个武工队。此后,县级党组织时分时合。同年5月3日,根据中共路东地委(后改称江淮一地委)指示,中共来六县委成立,李锐任县委书记。同年7月中旬,来六县委和盱嘉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盱嘉来六工委(当时曾简称盱来嘉工委,9月又改称县委),胡坦任书记。同年12月,中共来嘉县委在来安县半塔附近的四面庄成立,李坦知任县委书记。此时,来安县境内建立有半塔、张山、屯舜3个区委。
民国38年(1949年)1月22日,来安县解放,中共来安县委成立,县委机关设于县城。县委成立后,建立了半塔、张山、屯舜、城区、水口、雷官、相官7个区委,并开始在农村乡镇和县直机关建立党支部。1950年4月,县委下辖城区、水口、施官、大英、半塔5个区委、67个农村党支部。1951年7月,全县建立了84个乡镇党支部。1952年8月,增设屯仓区委。1955年底至1956年初,部分区乡撤并后,县委下辖水口、半塔、施官3个区委和31个乡镇党总支。
1956年5月,在中共来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来安县第一届委员会。1957年1月,再次撤并部分区乡后,县委辖半塔、大英2个区委、20个乡镇党委和2个乡党总支。同年2月,县委设立书记处,书记处设第一书记1名(1958年后增设第二书记1名),书记若干名。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以后,撤销了区镇乡党委,改设人民公社党委,此时,县委辖14个人民公社党委和1个县直机关党委。1959年8月至1964年2月,随着行政体制的变化,先后增设了10个人民公社党委和1个直属镇(新安镇)党委。1961年11月,复设城区、施官、半塔、相官4个区委。1963年5月,县委书记处撤销,县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若干名。1964年2月,撤销相官区委,改设水口区委。1966年,县委下辖城区、水口、施官、半塔4个区委、24个人民公社党委、1个直属镇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委、1个人民武装部党委、11个党总支、301个党支部。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陆续成立。1967年1月15日,由13个“造反派”组织组成的“来安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络委员会”,夺了县文化革命办公室的权。随后,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声中,县委和基层党委先后被“造反派”夺了权,党委负责人遭受批判,有的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的被迫“靠边站”,党委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3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五五一部队和来安县人民武装部联合组成了“支援无产阶级革命左派联络处”。3月11日,中共来安县第三届委员会召开了第201次常务委员会后即停止活动。1969年4月,中共来安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1970年1月起,全县先后恢复了25个公社(镇)党委和1个县直机关党委;建立3个县革命委员会职能机构党委;县直各机关和农村生产大队复设党支部。
1971年6月,中共来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来安县第四届委员会。此后,县委及基层党组织恢复正常工作。1973年4月和1975年2月,增设西武和十二里半两个人民公社党委。1978年9月,复设城区、水口、半塔、大英5个区委;此时,县委下辖5个区委、26个人民公社党委、1个直属镇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委以及县人民武装部和县公安局2个党委。1983年3月,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后,人民公社党委改称乡党委。1984年增设半塔镇党委。1985年底,县委下辖2个建制镇党委、5个区委、26个乡党委以及县直属机关党委、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和县公安局党委。该年,全县共有646个党支部。
县委领导人 自民国28年(1939年)5月至民国37年(1948年)12月,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历任县领导人均由上级组织委派。自1949年至1956年5月,县委领导人均由上级党组织决定任免。1956年5月,中共来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每届县委领导人一般由该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有时因工作需要,少数领导人由上级党组织决定任免。
中共来安县委历任书记、副书记如下表:
第六至十一届中共来安县委领导人任职时间表 表4-1-1 | | | | | | | | | 秦荣桂 王朝学 何俊英 陈 六 孙 谦 周世美 郑树桐 姚树禹 陈凤桐 周 平 宋有识 卜德平 刘化友
| | | | | | | | | | | | | 秦荣桂 王朝学 卜德平 周世美 刘化友 陈凤桐 陈高荣 周 平 郑树桐 晋元苏 何席章 黎 田 林世华 王永茂 | | | | | | | | | | | | | 何席章 黎 田 王朝学 卜德平 林世华 周 平 王永茂 郑树桐 严 伟 刘化友 王又新 宋卫平 曹厚福 陈乔连 陈凤桐 | | | | | | | | | | | | | | 黎 田 陈乔连 陈凤桐 宋卫平 郑树桐 朱明龙 潘汉年 汤复玉 曹厚福 蔡善忠 程 斌 张传权 龚 乐 高崇良 刘光明 俞礼山 李勇林 | | | | | | | | | | | | | | | | | 程 斌 张传权 朱明龙 陈言荣 刘光明 汤复玉 高崇良 蔡善忠 李勇林 潘永生 何秋成 匡家好 夏登云 王世成 张有志 高怀忠 王 杰 | | | | | | | | | | | | | | | 张传权 张有志 王世成 高怀忠 夏登云 王 杰 李跃良 张升武 周忠友 王亚琳 杨迎春 高泽海 徐 平 汪学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