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声忆春耕 周 元 桂 昔日的春耕,总是适时地启动于苏醒萌发的畴野上,乃一年农事之总动员,气氛迫急而圣然,总是雷霆万钧于农民的心上。小时候因喜欢骑牛玩耍而常随大人去田间,对牛耕地的情形了如指掌,尤其是对冬闲乡农们养精蓄锐后的春耕,记忆尤为深刻。 春耕之前,地里要先施足底肥——农家肥和化肥。农家肥效力低而缓,化肥效力高而速。农家肥要先施,通常要选晴日将猪圈、干粪堆、积粪池内的农家肥运到田里,匀散开以使底肥均效。而化肥易挥发、分解,只能在犁地时临时使用。接下来是选准墒情待耕,即田土不能潮湿而黏结密实,须等风干不太板结时才宜开犁。一旦下犁耕作,就要起早贪黑一鼓作气将板结的田土翻完。 农谚云,“春争日夏争时”。春争日的要义是指种子早几天和晚几天播种,将来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会显然不同,故而春耕春播时节要突出一个“争”字。此时,乡农们在田野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抢种的情景,便是对“争”字的最好诠释。在春耕过程中,牛把式和耕牛是争时“夺”地的主角:每天拂晓,牛把式们便肩挎着犁,赶着耕牛往田畴走去。田野上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一张犁铧插进泥土里,牛把式把长鞭甩得“啪啪”作响,犁前的牛被叱喝得挺肢鼓目地夹着尾巴使出洪荒之力,艰难地移步向前。强壮的牛,刚开耕时不用扬鞭自奋蹄;体弱或疲劳的牛,总是步履维艰,常常在虚张声势而并未落下的鞭影下,猛然受惊吓而畏缩躯体。不过,这并非对牛的虐待,而是庄严的“春争时”之必须。其实,平时牛把式对耕牛非常爱护。儿时我曾亲眼看到大年三十晚餐后,临家的牛把式用洗脸盆捧着米饭和青菜豆腐给牛吃,他边喂边用手抚抹牛体,并且口中念念有词道:“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供你一顿饭。”可见,养牛千日用牛一时!如此看来耕牛使出的洪荒之力与牛把式的如雨汗水之密切对应,倒显示二者是珠联璧合的命运共同体。 若临境细观春耕场景,也可发现某种生动的景象。如随着犁铧锐不可挡地驰行,板结的泥土及其土上厚厚的杂草被翻过来时的一瞬间,阳光照在犁铧上,其折射光闪入附近河塘里晃动着的岸树倒影上,灿明霹雳澄碧,颇似观龙宫斗法之仙幻,别呈异彩和神奇。使动态的“春耕图”显得大气磅礴,很有生气。更有一些快乐的小鸟不时上下飞鸣、觅食,温柔而亲切,既是慰问也是赞美。似着意在营造轻松的气氛,使沉闷的犁田活,情趣盎然。 刚翻过来的条状泥土,尚有一定的水分而有黏性,须晾上一天半天后就要把泥土用耙耙碎。若不及时做好耙地这道工序,遇到降雨坍了土,天晴后土块就会变得像铁疙瘩一样结实,影响春耕质量,也给春播带来隐患。所以耕完地一定要及时进行整地耙地。如果说耕地是“抽筋动骨”之举,耙地则是轻柔按摩之为。耙地有助土壤逐渐形成“团粒结构”,以利庄稼生长。故而耕、耙这两个环节,既要紧锣密鼓、又须有板有眼的进行。农村老人总爱说:“没有懒地,只有懒人。” “土地是有灵性的,人哄地,地就哄人,你哄它一时,它哄你一年。”千百年来,农民在一切农事活动中,从来都是重“争”而忌“哄”的。 播种数日后,种子就开始发芽,蓬勃着希望。乡农们就是这样在无始无终的春耕、夏耘、秋收的轮回中,年复一年地挥洒心血和汗水,谱写着金色的乐章。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