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诗词润瘦知 周 元 桂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流光溢彩。它集凝练美、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之大成;它是中国语言之精华,是我中华文明之国粹。诗词所映射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语韵,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向读者传递着韵律化了的丰富情感。好的诗词,无论是何风格,读起来都让人荡气回肠、心旌摇曳。 旧诗词的最大特点,即是简练、含蓄、韵浪,这对当下的吾辈而言,恰是一种大有裨益的滋补品。如今,许多人思维活跃、有观点、慨人生、喜评论,却常失之于粗俗萦长的表达。把三言两语便可精当概括的事,说得杂乱无章而不能精准达意,让受众难觅言词之焦点。如今生活节奏太快,时间宝贵,听众经不起这么折腾。针对此,旧诗词则不失为一种炙治良药,古诗不论四言五言七言,无论何种格律,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这就逼着作者,必须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达最复杂的意蕴。今人若乐意磨炼这种功夫,必然会在学识情操、文化素养、恬淡心性等方面,受益匪浅。 优美的诗词,字斟句酌,千锤百炼,一句就是一个意境,就是一个精美达意。比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早是南北朝时的大诗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锤炼提纯而来。显然,王诗的大观意境比庾诗的意境,更加豁达、高远,意象更美。可见,旧诗词大多是一代一代诗人淬炼、提纯出来的诗意璨晶。即便是好的诗行词句,也皆由诗人的心血浓缩而成,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也! 春节时的《诗词大会》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它点燃了国人血脉中流淌着的诗词文化基因,基因之燃必然熊熊然!诗词之春,也就在人们几近冰冷的记忆中回归。苏醒了的文化知觉,撬开了曾经熟悉的诗行,也随之翩翩起来。据说,有人形容自己看完《诗词大会》之后,仿若有了诗意萌心式转折,比如,当自己开心的时候,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不是只会说“哈哈,我很开心”了。看到雨打花落的凋零情景时,会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不是说“呀!花落了一地吗!”这就是诗词意象美的神奇所在。所谓“意象”,即每个读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意境想象。比如,当你“狼狈”地行走在雾霾中时,你很容易想到古代的山清水秀,于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等意象,便朗然现于脑际。你还会情不自禁地作各种好天气之意象遐想,你的眼睛就会亮起来。 此外,学点旧诗词,还可以滋润心灵养点气:首先是养点浩气,如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养点骨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养点地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养点清气,如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诸“气”聚而升华,读者的精神世界随之而气象万千。 诗词的魅力还在于,能内化成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比如当你熟读唐诗宋词之后,便能区分出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如李白诗的雄奇飘逸,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王之涣诗的雄浑壮阔;柳永词的清新典雅;苏东坡、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你就会从诗词的博大精深中领略出古人不同凡响的才智、情操、情怀、气节和文化品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讲话中,常引用古典诗词,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寓深远。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我们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也点亮了国人几近枯萎了的诗心。 人在喧闹之间,容易浮躁,心在名利之间,容易迷乱。一个人,唯有内心有诗意,精神天地才会蓬勃和葱茏。可见,学点诗词并使之根植于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叠收补脑、增知、灿心之大益。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