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网络上几乎每天都少不了马云的消息,作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和商界巨子,人们关注他的行踪本在情理之中。问题是,同时每天都有很多的马云“语录”充斥在各个自媒体上,是凡有关互联网的,关于商业模式的,关于新兴产业的,关于创业前景的等等,几乎都有“马云说如何如何”。其实,类似的现象不是个例,比如在莫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文学、医药奖以后,只要关于文学的,医药的话题,势必都会有“莫言说”,“屠呦呦说”,当然,作为媒体的知名人物白岩松,崔永元们“被语录”就更多了。给人们的感觉,这些知名的公众人物每天不是在讲台上发表演讲,就是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说说”。 作为著名的公众人物和行业的标杆,我相信马云、莫言、白岩松们肯定发表过许多比较权威,有独特见解的话题,但同时,我更相信,他们会考虑到自己的社会影响,从而谨言慎行,何况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坐而论道。所以,他们自己也经常被那些不知道从何处冒出来的“语录”搞得啼笑皆非,苦不堪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细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利不起早,每一个资讯的发布,微信段子的背后,都有作者的利益考量,费了那么多心思撰写的文稿,要么植入观点,要么植入广告。为了达到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的效果,同时,也为了增加说服力,马云,白岩松们就被他们拿出来当招牌和传声筒了。这是网络时代,阅读碎片化,快餐化所带来的奇特现象。作为“语录”的炮制和发布者,利用名人效应,炮制名人“语录”,代替了缜密的逻辑推理,省去了数据,事例的论证,用名人“语录”直接把自己的观点端给读者,制造出大量的“心灵鸡汤”和资讯泡沫。而作为读者,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时候来不及筛选,辨别,很容易迷惑在名人的光圈之下。 如何避免和改变这种想象呢?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去读点书。读书的作用不仅是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开阔眼界,增强我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虽然书本上的东西也不可能完全正确,百分之百可信,但毕竟书籍的出版和网络资讯发布的门槛高低不同,权威性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现在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很大,时间太少,没时间读书,其实,在人人几乎成为手机控的今天,如果我们每天能把“读屏”的时间拿出一半来读书,我相信你肯定会找回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