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诗词歌赋] 【五律】吕太仆招游幽栖庵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8-5 1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正德 于 2018-8-5 10:37 编辑

【五律】吕太仆招游幽栖庵   

祝世禄 【明万历】给事中

不负冥搜约,溪回麋鹿踪。
烟云生大壑,钟磬响深松。
乱石都成佛,穷僧半作农。
虚空开眼界,百里见孤峰。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0: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吕太仆招游幽栖庵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山深处隐招提,蔓草寒烟路转迷
——幽栖寺遗迹探访记与黄草洼幽栖寺历史
王浩远

一、幽栖寺遗址探访记
        城西山中有一座寺院遗址,地名黄草洼,寺名幽栖寺。一直无缘前往。2012年元月9日下午,与熟悉路线的友人相约,前去探访。沿着丰乐亭北侧、通往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公路行进不到2公里,路左侧即出现一片低于公路的平地,去往黄草洼的小路就在眼前了。公路一侧堆积了很多建筑渣土,貌似是偷运来的,分外碍眼。友人提议先去那片平地看看,那有一块石碑、一座小石拱桥。本应平躺的石碑一端翘起,一端埋入土中,上刻“萬曆乙巳郭氏先”七字,想必是“郭氏先茔”,“茔”字没入土中。万历乙巳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黄草洼靠近滁城,滁人择此风水宝地安葬由来已久。石拱桥横跨于黄草洼内流出的小溪之上,由七段石料拼接而成,虽已残破,尚能通行,颇有古风,只是污浊的溪流散发着阵阵腥臭气味。
     折回小路,连排的破败平房出现在眼前,这些平房的主人们多以收购废品、饲养家禽为生,多是一些外乡租户。继续向前不远,颇有山势四合、愈走愈深之感,小路左侧是山,右侧则散落着不少农家小院,我们已然进入黄草洼深处。眼见路左山脚又有两块墓碑,一块上书“光緒二十三年小陽月,皇清例贈登仕郎顯考范士元太公之墓,後裔孝孫范旻餘”。光绪二十三年是1897年,而登仕郎则是九品小官,且是“例赠”并非实授,想必方志是不会记载的。另一块墓碑半埋土中,上书“乾隆二十三年,清故景侯周大公。孝侄□華”。我们正在议论着,小路右侧小院里有位老大爷在叫我们:“你们是来玩的啊?可看出来什么名堂?”我们应着大爷,向他询问黄草洼的历史遗迹。大爷很热情,走出院门,说:“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非常高兴,与他攀谈起来。大爷姓熊,已经七十岁了。自幼就与家人生活在此地。建国后,山中建立了牛奶厂,他当了工人,已退休多年。他一路指着不少颇为宽敞的空屋告诉我们,这些屋子原先都是养牛的,后来为了减少牛粪对城西水库水源的污染,牛奶厂搬迁了,屋子都空了下来。我们问熊大爷怎么还没搬走,大爷笑笑说:“等拆迁安置啊!”
      沿着小路说着走着,不多远,熊大爷把我们带到了北边一侧山脚下,名为“石嘴”的地方,指着山顶说:“我小时候,这上面还有一座宝塔呢!后来58年‘反右’,这块关了不少‘右派分子’,关在这养猪。后来砌猪圈没有石材,就叫他们把塔拽倒了。宝塔尖子是汉白玉的呢,后来也不晓得丢到哪去了!”我们不胜感叹。在山脚下我们又发现一块残损墓碑,下半截缺失。上书“咸豐□年,幽棲寺第十七代,孝徒德”,看来直到清咸丰年间幽栖寺还是传承有序的。一路向山顶走去,山腰上生长着不少杂树。熊大爷脚步轻盈,一边指点着打磨成片的残石,一边告诉我们这就是宝塔残迹,而面对着的山坡就是幽栖寺的遗址了。
      我们三人原路返回,前往幽栖寺遗址。绕到一户农家小院背后,走上平缓的岩石,这就是通往幽栖寺的老山路。寺院遗址已是一片瓦砾,石础、石板、经幢残基随处可见。这瓦砾堆里生长着很多杂树,不少新土被翻出来,带出粗壮的树根。“这些土都是谁翻的?做什么用的呢?”熊大爷说:“这些都是来挖葛根藤子的弄的,还有些是来挖树根做盆景的,把地挖得乱七八糟的。还有开车进来挖的呢!我们拿这些人也没有办法。”
      幽栖寺遗址分为两部分。在东侧遗址内,有一座片石垒砌的小屋,只剩残垣断壁。熊大爷说这是原先牛奶厂工人搭建的,不是寺院的遗存。附近有三块残碑,一块是破损的碑额,上书“新建/幽棲/庵記”(长59×宽95厘米)六个篆字。另一块残碑(长33×宽95厘米),有纪年为“萬曆拾柒年捌月二十一”,即1589年。根据残存碑文大致可知,此碑说的是南京太仆寺将黄草洼交予幽栖庵管理,佃户向幽栖庵缴纳“夏麦三升”等事项,有“右仰僧人觉明”等字;碑左开列向幽栖庵布施钱物的信徒名单,信徒既有滁州本地的,如邀铺、广武卫,还有来自来安、六合、仪真等邻近各县的,六合信徒布施“印造华严经”及“置办禅堂什物”等物品。第三块残碑体量较大,碑长88至123厘米不等,宽97厘米。由“主持僧觉明立”,纪年已毁,但内容非常重要,大致是说,幽栖寺居住道人陈仲礼等禀状呈请南京太仆寺清查“官山”后,勘定了幽栖寺界址范围以及佃户人口,并经“丁知州”(知州丁士奇,万历十六年至十九年在任)查验清楚,但仍恐有人“欺占,临难分辨”,请立此碑,防止他人盗采松树及“游食僧道棍徒扰害”。幽栖寺界址为“东至分水岭,西至涧底,南至大山岭,立石为界;北至石嘴为界”,四至明白。碑左侧开列幽栖寺佃户姓名,共13行,满行所载姓名达17人以上。
      幽栖寺西侧遗址保存相对完好且颇为壮观。现存三层台基,每层台基均由巨大的长条石垒砌而成,通往最高层的台阶虽陡峭逼仄,然不失威严之势,真是四百多年的古物了!最下层台基左侧,卧着一块石质精良的残碑。残碑长86至110厘米不等,宽62厘米。名为《兰风定禅师碑》,由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全椒人杨于庭撰文,立碑者为觉明和尚。纪年已毁,通读残碑可知兰风定禅师是觉明的师祖,“觉明塑其像于滁之幽栖庵奉祀,而属大觉居士杨于庭”撰此文以示纪念。后查阅杨于庭《杨道行集》未收录此文,深感遗憾。熊大爷介绍说,这块碑是从别处移来的。因为这碑下面有一口井,村里小孩常在这里玩,大人怕孩子失足坠井,这才拿碑堵住了井口。这倒是提醒了我们,便问他村子里用水问题如何解决?熊大爷把我们引回村中,正对幽栖寺西院遗址下方,有大池两口,池约为方型,每边约2米,深约2米,方池与丰乐亭内紫薇泉颇类似,也由大青石围砌而成。熊大爷说,这是两口泉水,即使大旱也不干涸。全村人都用这水。万历《滁阳志》卷三《山川》载:“珍珠泉,在州西三十里,侧菱山幽栖庵。游者抚掌则泉水上出溅射,状若跳珠。庵久废。喜客泉,在珍珠泉旁。”这两口方池应该就是珍珠泉、喜客泉吧?但“州西三十里”、“庵久废”与实情不符,《滁阳志》又载:“侧菱山,在花山南二里”,这花山即是如今的花山。明代张鼎思《幽栖庵记》载:“滁有幽栖庵在侧菱之麓”,看来是《滁阳志》弄错了侧菱山的方位,泉名倒是没错。看罢方池,天色已经不早,熊大爷说附近还有僧人墓地,但朋友还有急事,我们便向熊大爷告辞,约定以后再去探访。
      一路上问了熊大爷很多问题,问他怎么看待幽栖寺遗址。熊大爷笑说:“当年我在这上班放牛的时候就想,要是有钱就好了!我早把这个寺恢复起来了!黄草洼是个好地方啊!四面都是山,围着这个寺,感觉怪有仙气的!”大爷话锋一转,又说:“但是来破坏的也不少,宝塔倒了,挖葛根把地基挖坏了。原来还有个大香炉呢!”我们忙问:“那香炉呢?什么材料的?”大爷说:“石头雕的,很大的呢!后来一个洋鬼子开车拉跑了!”我们听了觉得奇怪:“这还有洋鬼子的事啊?什么时候?”大爷讲:“就是前几年的事,洋人喜欢看这个,好像还怪懂的。不知道是谁带他来的。听讲他就住在水库附近的小别墅,看中了香炉就开车拉走了。”说这话的时候熊大爷一脸严肃,言之凿凿的说:“就算寺里的东西毁了,也不敢往家里拿啊!反正我不敢!”我们议论估计说的是博西华的雅克先生吧?不过他心脏病突发已经去世了。大爷忙说:“我讲不能随便拿吧!你看看!”我们都笑了起来,一是笑大爷可爱,二是笑这好地方无人赏识,倒是洋人有慧眼。后来翻阅管笛《滁州幽栖寺考察记》【管笛:《修志笔录》,黄山书社,1993年版】,文中确实记载有一石香炉,外耳刻有“萬曆贰拾柒年玖月拾伍日同立”等文字,并附有照片。熊大爷所言非虚啊!
      我们进村之后眼见村里还饲养了不少家禽家畜,污水沿着小溪、流过村外小石拱桥,直接排入城西水库。牛奶厂搬迁就为了保护水源地,如果这里重建幽栖寺,污水问题怎么解决呢?熊大爷倒是不以为然,说这并不是什么难题。“污水管道搞好了,不就行了!再讲了,水库边上小别墅也不少嘛!”看来,开发与保护,还真是两难选择;如何开发、如何保护,价值取向不同、发展理念不同,就会造成侧重点的差异,而这些又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还真是难上加难!
      转眼之间,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一直没再去幽栖寺探访了,写这篇游记时,翻看当时拍摄的照片,不知道熊大爷家拆迁了吗?身体可好?有机会还要探访幽栖寺僧人墓地,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熊大爷引路了。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010227fipvypfblivj3f13.jpg 新阶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0: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栖寺的历史及觉明和尚师承
      幽栖寺,初名幽栖庵,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僧人幻空始创于黄草洼。草创之时只有庵堂三楹,供奉观音大士。万历十五年(1587),南京太仆寺少卿施策题名“幽栖庵”。不久,幻空圆寂,幽栖庵几至荒废。【参见张鼎思《幽栖庵记》】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春,觉明和尚应知州丁士奇及滁人之请,来到滁州主持幽栖庵。与此同时,南京太仆寺对“官山”进行勘界,又由丁士奇划定了幽栖庵界址。觉明开始了大规模扩建,新建佛堂三楹,左右室各三楹。寺内无水,担水需至洼中珍珠泉、喜客泉,较为不便。觉明祈祷于观音大士,“拄杖而咒之”,得泉于幽栖庵西侧,众人叹服,信徒不断增加,布施者众多。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南京太仆寺寺丞张鼎思与太仆寺卿唐尧钦(福建长泰人)、少卿王汝训(山东聊城人)等前往幽栖寺游玩,得知觉明是扬州人士,曾出家苏州府长洲县华山寺,而张鼎思则是长洲人,两人相谈甚欢,便写下《幽栖庵记》。文中不但叙述了幽栖寺创立、兴建的历史,还说到“今年夏,益扩其规模,建精舍于禅堂之左,扃其户,甕其牖,入定其中”,幽栖庵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秋,滁州知州张安庆探访幽栖寺,直称黄草洼之形胜可“与丰山、琅琊等埒然”。觉明对张安庆说:“《幽栖庵记》已经拜托张鼎思写成,现在这口泉还未命名,还请知州取名。如能传之后世,也是幽栖庵的一桩奇事。”同行者朱太一对张安庆说:“幽栖庵发见泉水是觉明的功劳,张鼎思已经对他多有表彰。这泉水就以觉明命名,不是正好吗?”张安庆提笔作了《觉明泉记》。同年,南京太仆寺卿吕鸣珂邀请南京吏科给事中祝世禄游幽栖庵,祝氏作《吕太仆招游幽栖庵》,诗曰:“不负冥搜约,溪回麋鹿踪。烟云生大壑,钟磬出深松。乱石都成佛,穷僧半作农。虚空开眼界,百里见孤峰。”【诗见祝世禄《环碧斋诗》卷二,明万历刻本。亦见万历《滁阳志》卷十四《诗》。光绪《滁州志》卷十《方外志》亦录此诗,作者误为区大相】正是幽栖庵草创时期的真实写照。
      此后数年之间,觉明又于觉明泉旁建观音殿,殿后建石阶,上通接引佛殿。而今石阶仍清晰可辨,三层条石垒砌的地基及接引佛殿遗址仍历历在目。接引佛殿建在高台之上,固然与其接引之寓意相关,但主要还是由于幽栖庵地势狭窄,“殿不得广”,而信众极多,瞻礼不便。于是又于殿前建前轩,以接纳膜拜之僧俗,也为游人提供一个饮茶小憩之所。南京太仆寺卿詹沂《幽栖寺佛殿轩记》载:“殿前剩地,仅仅方丈,复建前轩,引殿深邃,自是僧俗顶礼,梵呗传飱,皆有其所。佳客至止,斋盘茗碗,门阖则可坐进而客亦得以敬礼之隙,小憩流览,或醉醍醐,皆此轩之助也”。詹沂于万历二十七(1599)年五月至三十年(1602)十一月,任南京太仆寺卿,这说明至迟到万历三十年,幽栖庵已经颇具规模了。詹沂另作《幽栖寺》诗一首,描摹山中景色,诗曰:“四山深处隐招提,蔓草寒烟路转迷。行到上方天欲暝,一声清磬碧云底。”【诗见万历《滁阳志》卷十四《诗》,亦见万历增修本《南滁会景编》卷四】
      万历四十二年修成的《滁阳志》记载:“幽栖庵,在州西南七里。旧无庵,万历初,幻空道人结茆居之。岁辛卯,月峰和尚自维扬来,卓锡此山,募诸四方施者,辟山拓地,创立殿宇,塑诸佛、菩萨像及罗汉像,饭诸往来头陀。台殿巍峨,树木蓊翳,为一时庵院之冠。”【万历《滁阳志》卷九《古迹·祠宇》】这里所说月峰和尚就是觉明,而“辛卯”有误,此年张鼎思作《幽栖庵记》,觉明主持幽栖庵已有三四年了。不过,这条史料说明,直至万历末期,幽栖庵尚未更名。
幽栖庵改称幽栖寺大约是在明朝末年。崇祯八年(乙亥,1635)秋,东莞人李觉斯出任南京太仆寺卿,游历环滁诸名胜。次年(崇祯九年,丙子)春日行至黄草洼,观摩五百罗汉殿,“诸尊者欲语欲跃,色相如生。闻塑自江右两善手也。蜿蜒上之,至山顶,则为接引佛殿。佛皆金身丈六,挺而直立,殿俯瞰而下,见有阶梯数百尺,倾毁已尽,且其陡削崩陷之势,又迫及上殿。”【李觉斯《修复接引佛殿阶梯纪》】山僧告诉他是因为夏季大雨,山水暴涨导致接引佛殿阶梯毁损,如若再雨就会危及接引佛殿了。李觉斯深感财力有限,应该找一位有财力的施主共襄盛举,解决修复难题。恰巧流寓滁州的徽州籍国学生汪世经来访,李觉斯与其谈及此事,汪世经一口应承下来,愿意共同出资维修。经过大半年的修缮,“丹梯壁立,庙貌更新,可保有基无坏”。李觉斯于“崇祯丙子七月朔日”(崇祯九年七月初一)写下了《修复接引佛殿阶梯纪》一文。此文开篇就称:“幽栖寺即昔地名黄草洼也。其寺坐在众山回互中,蔚然幽邃。”幽栖庵改称幽栖寺当在此前不久。
      更为重要的是,李觉斯所编崇祯《南滁会景编》卷首绘有《幽栖寺图》,使我们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幽栖寺布局情况。图左侧为幽栖寺东院,从古庵(幻空始建)进入寺内,以寺内小径为轴心,房屋分别建在小径两侧。东侧分别为大殿、禅堂、香积厨、官厨,西侧分别为方丈、僧舍,其中禅堂与方丈、香积厨与僧舍两两相对。图右侧为幽栖寺西院,有觉明泉、观音殿、新阶、接引佛殿及山顶宝塔。觉明泉在观音殿东侧(即是上文《探访记》中被《兰风定禅师碑》盖住的“大井”),“新阶”应是李觉斯、汪世经重修后新命名的。著名的五百罗汉殿则没有在图中标注,《修复接引佛殿阶梯纪》记载:李觉斯是游览了五百罗汉殿之后,蜿蜒而上,才到达接引佛殿的。细辨《幽栖寺图》中的寺内路线,笔者以为五百罗汉殿就是东院大殿,如若不然,别处是很难容纳五百罗汉如此大规模雕塑的。
      幽栖寺东院东南方向又有弥陀殿、祠堂。西院正南的万松山有一塔,这应该就是熊大爷所说的、被拆毁建猪圈的宝塔。这座塔与接引佛殿后的宝塔各据两山之颠,两两相望,堪称佳境,但为何而建、为谁而建,已经无从知晓了。
      明末清初的战乱似乎对幽栖寺影响不大。清顺治年间,全椒人吴国对曾借住幽栖寺多年,苦读诗书。顺治八年(辛卯,1651)吴国对作《辛卯借憩幽栖寺》三首【参见康熙《滁州续志》卷二《艺文·诗》】,他的孪生弟弟吴国龙估计是前往探访,也作有《幽栖寺夜步》一首。【参见康熙《滁州志》卷二十九下《诗·补遗》】顺治十五年(1658),吴国对得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这些诗也就被记录在了方志里。
      康熙十二年(1673)《滁州志》卷十八《寺观》记载:“幽栖寺,在州西南七里,旧名黄草洼。明万历初,幻空道人结茆居之。岁辛卯,有兰风定禅师嗣孙觉明自维扬来,卓锡此山。募诸施者,辟山拓地,创立殿宇,塑诸佛、菩萨像及五百罗汉像。饭诸往来头陀。台殿巍峨,树森蓊翳,为一时庵院之冠。有全椒杨于庭碑记。”这里的记载与万历《滁阳志》并无不同之处,只点明了觉明是兰风定禅师嗣孙,还有杨于庭《兰风定禅师碑记》的存在。
       康熙二十二年(1683),王赐魁出任滁州知州。次年(甲子)正月初五日,王赐魁游览幽栖寺,见“万壑千岩,山光浮翠如画”,只是幽栖寺“殿宇倾圮,损缺罗汉七十余像”。于是捐俸银三十两,倡议重修,但因年成歉收,捐款者不多。直到第二年才开工,殿宇得以重修,受损罗汉像施以金粉、重加修饰。王赐魁作《重修幽栖寺殿宇记》记述此事。这也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的关于幽栖寺重修最后的文字了。
      光绪《滁州志》除照抄康熙《志》之外,也增加了一句话:“太仆寺卿唐元钦、少卿王汝训、寺丞张思忠助之”,又说“有张思忠、杨于庭碑记”。太仆寺卿应是唐尧卿,寺丞应为张鼎思。这估计是修志者探访幽栖寺时,阅读张鼎思《幽栖庵记》碑文,未能仔细辨明立碑者姓名造成的谬误。光绪《滁州志》并未说明幽栖寺毁于何时。笔者臆测,幽栖寺被毁还是与清末战乱有关,随后逐渐荒芜。经民国至建国初,幽栖寺已无僧人驻守。黄草洼的老住户熊大爷也说自记事起,幽栖寺就已经荒芜了,并无僧人。希望有机会重探幽栖寺僧人墓地,或许会有更多发现。
      最后谈一谈觉明和尚的师传。张鼎思《幽栖庵记》中载:“觉明,广陵人,姓林氏”,“尝遍游名山,居我吴之华山者数年矣。厌其丽也,折庐而归于此山”。这个华山就是今天苏州西南藏书镇境内的天池山。唐代陆羽《游慧山寺记》记载:“惠山,古华山也。……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全唐文》卷四三三《陆羽》之《游慧山寺》】明崇祯《吴县志》亦载:“花山,旧名华山,在城西三十里。……山半有池,在绝巘,横浸山腹逾数十丈,故又名天池山。”“今山半为毛都宪珵墓。右为古华山寺,今改寂鉴庵。山之东南岀莲华峰背,有陈公洞,近新建为华山寺。旧寺基最大,今庵与寺皆其故址。”【见牛若麟:崇祯《吴县志》卷三《山·花山》,明崇祯刻本】觉明的师祖兰风定禅师曾在华山寺修行,有弟子源洁,即是觉明的师父。兰风定禅师,姓陈,浙江余姚人。因世居余姚之兰风二都,故名。属禅宗之临济宗。先后在东天目山、五台山千佛洞、徐州铁佛寺、松江佘山修行,傲游半海内,历三十余年,江淮之间声名大著,学徒几二百人。万历八年,由华山移居长洲县阳山耙石岭之景福庵,卒于万历十年(壬午)正月十五日。此后,弟子改景福庵为塔院,建兰风禅师塔于庵内。【参见明袁祖庚《重建景福庵兰风塔院碑记》,凌云翼《兰风上人塔碑记》,均见《吴县志》卷三十七《舆地考·寺观三·长洲县》;又见同书卷七十七上《列传·释道上·释·明》所引张应文《兰风禅师塔铭序》】
       觉明在幽栖寺内供奉兰风定禅师固然是对师祖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是说明自己师出名门,有标榜门户的意味。据现存琅琊寺之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1610)钱士完所撰《琅琊开化禅寺给常住田记》载:琅琊寺“守僧淫酗,不堪托耳。访有戒僧觉明,喜得人矣”,可知南京太仆寺官员曾请觉明出任琅琊寺主持,觉明卒年当在万历三十八年之后。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幽栖寺历史相关文献
      
幽栖寺明代文献除万历增修本《南滁会景编》有张鼎思《幽栖庵记》及诗数首外,其余文献均见崇祯本《南滁会景编》,此书为善本,大陆仅南京图书馆有藏,甚为珍贵。故将文献抄录点校以飨读者。另附清人王赐魁《重修幽栖寺殿宇记》。括号内文字为作者加注。

幽栖庵记  张鼎思
     按:张鼎思(1543~1603),字睿甫,号慎吾,直隶长洲人。万历五年进士,七年九月,由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八年升刑科右,九年升吏科左,十年升兵科都。官至江西按察使,卒年六十一。有《琅琊曼衍》、《琅琊代醉编》。此文作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详述幽栖庵兴建历史及觉明得泉之事实。
      滁州之山以百数,丰山、琅琊最大,其他高峰层嶂干霄汉,而名寰宇者,往往见于墨卿游客之吟讽,而未闻所谓“黄草洼”者,盖时失其名,而以其地名之,若曰此黄草洼之山也。
      辛卯岁(万历十九年,1591),余蒙恩稍迁考牧兹土,以其暇,与寅长长泰唐公(唐尧钦)、聊城王公(王汝训),幕宾遂兴朱君,历览冥搜,而舆人引陟焉,其峰在丰山之阴。余按图而臆之,疑即四峰之一耳,而孤峭独立,亭亭高举,若幽人羽士翱翔尘氛之外,而皭然不缁者,幽谷浮其东,福山矫其西,而关山诸峰若隐若见,远绕其北,回视丰峦,若为之门屏,为之堂皇,而此其室之窈窔者,若为之祖、为之父,而此其儿孙之秀颖者,相与顾而乐之一醉焉。
      山有庵,曰“幽栖”,前少卿锡山施公(施策)所颜也。庵之创,自僧幻空始,幻空以今上丙子(万历四年,1576)春,剪其蓬蒿藜藋而庵之,以奉大士像,萧然三楹耳。幻空入灭,而庵几废。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春,觉明上人狥州人之请,来住持焉,乃葺其旧而新,是图益以禅堂三楹,左右室各三楹,而建方丈于山之绝巘。虽非龙宫金刹而结茅为盖,累石为壁,庶几清净伽蓝之界也。乃集比丘梵呗,其中经声时彻于霄汉,佛灯常明于翠微,而比丘之众亦乐归之如云焉。
      山中苦无水,觉明祷于大士,拄杖而咒之。石裂而水流,甘而且渫。众咸异之,而檀那逾进。今年夏,益扩其规模,建精舍于禅堂之左,扃其户,甕其牖,入定其中,而山中一切悉付之莲塘讲僧无名者。无名以觉明命来曰:“兹庵赖公不朽。恶可无一言耶?”
余惟滁有幽栖庵在侧菱之麓,今之幽栖非昔之幽栖,盖觉明之幽栖也。觉明尝遍游名山,居我吴之华山者数年矣。厌其丽也,折庐而归于此山,当基创之,始苾刍辐辏之时,乃能闭关内照,收视却听,少陵所谓“长者自布金,禅龛只晏如”者,非耶?【杜甫《谒文公上方》诗】至于拄杖而石裂,泉涌如崩,此与昔之卓锡虎跑者何异?吾以是知觉明之所得于禅者不浅鲜也!
      夫滁山若弘化等寺,初不过僧伽栖息、礼佛诵经之所,亦有修真养性、羽化而冲举者,其于尘世甚相远也。自山僧智仙结亭琅琊,水田其衣,而吃栗其行,欧阳子方以播越潦倒醉游其间,乐而忘反,因以“醉翁”名其亭,然后钟磬之音微而萧鼓之声振,斋虔之时寞而酣畅之日多。祇洹为淫方而衲子为传吏,香积变腥羶而幡幢改旌旆,盖五百余年于兹矣!
      兹山既小而名不著,又无奇峰险崿,资世游览。庶几不为贵人达者之所据,以全其庄严不染之真境,而无恶于所谓幽栖者乎?此其权固在觉明也。觉明秉心圆寂,足不越禅关,思不出性海,当必不与智仙埒而善成。觉明之志者,又不在宦游此地之诸君子也与哉。
      唐公、王公曰:“子之言,非惟有益于滁山,实有益于滁民也。”遂书而畀之。觉明,广陵人,姓林氏。无名,歙人,尝从楚侗先生【理学名家耿定向,号楚侗】学。盖逃儒而归于释者,姓朱氏。于释无名也,余因名之为无名云。【此文见万历增修本《南滁会景编》卷四《丰乐亭诗集》附《幽栖寺》,明崇祯《南滁会景编》卷四】

觉明泉记  张安庆
    按:张安庆,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举人。【乾隆《慈溪县志》卷4《选举志》】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任滁州知州。【万历《滁阳志》卷10《官师志》】此文作于万历二十年(1592),记觉明得泉及泉水命名事迹。
      黄草洼者,旧志不载,近自僧幻空物色而庵之。其洼中形胜,遂与丰山、琅琊等埒然。信哉!地以人胜也。顾洼山颇高峻,去汲水处且远,自创庵后皈依众甚,则以其远而苦之。
      继幻空曰觉明者,由吴门聘住此山,得古高僧卓锡意。即于山翠微间,拄杖咒而有泉焉。浚不盈仞,养不告穷,且也清洌不减紫薇、庶子诸名泉。诚亦异矣!
      壬辰(万历二十年,1592)秋,予与古淮文学朱太一氏过而饮之,赏叹未几,乃觉明从禅关,将命曰:“兹庵纪事已拜冏大夫、长洲张公赐矣,而兹泉未有,特名敢请之。庶几异日者藉手以传,庵中一奇也。”
      于是,太一氏谓:“此山有泉,由觉明,张大夫业已寓言诃罗揭、昙无忏故事,所表章,觉明有道,良多兹。泉即名觉明,不亦可乎?”觉明让不可,当余因唯唯而记之如右。【文见明崇祯《南滁会景编》卷四】

幽栖寺佛殿轩记  詹沂
      按:詹沂,字浴之,号鲁泉,宣城人。隆庆五年进士,由新建知县擢给事中,时张居正夺情议起,省垣希旨乞留,疏具,沂独不署名。出为山东副使,万历二十七(1599)年五月至三十年十一月,任南京太仆寺卿。累迁左副都御史,乞归不许,挂冠归。此文记幽栖寺接引佛殿前建前轩事。
      幽栖庵盘踞山腹,不极高峻,维兹峰头从旁三折,百级而上,接引佛殿在焉。半斫石壁,枕倚颅脊,两山翼然,左右抱送,禅林翳密,岩若城垣,面临虚壑,平野远溪,三峰拔起,中峭文笔,天开祇园,自然雄胜,然地狭,殿不得广,尚立金身丈六与诸佛、菩萨,极塑工之巧。殿前剩地,仅仅方丈,复建前轩,引殿深邃,自是僧俗顶礼,梵呗传飱,皆有其所。佳客至止,斋盘茗碗,门阖则可坐进而客亦得以敬礼之隙,小憩流览,或醉醍醐,皆此轩之助也。
      始薙草结茆为僧幻空,已觉明至,废复兴建,遂大备林木,珍檀皆其手植。觉明,吴僧,前守丁君延至住锡,丰度隽朗,内外兼明,即溷尘劳,不离明觉,僧俗景从,布施辐辏遍于吴越,皆其檀那饭僧,恒数十百,厨惟一爨。旱岁厉病,参杂调摄,乘杖始返。辰夕饭罢,众僧诵祝,主者乃觉明。归德檀那,又自诵祝习以为常。
      尝役工作,担泉涧底,难如登天。觉明祈于大士,持杖指殿侧一区掘之,泉涌,甘香清洌,汲不数尺,四时常满,每石重于他泉十斤,以出石髓故。虎跑锡卓犹是耳。食今事厘然可占,灵通妙感,又当盛年,已戒首座,他时示寂,慎母异爨,勃磎肝胆,楚越三衣,一钵随身,无碍但嗣师规,即为护法,凡诸潜行皆其觉明。逞露此殿,所由成,固得备述。殿背即我丰山,诸布施印不谷,及往者,诸公最沃俗浇,多忘云水头陀,凌夺不免,是在我备后来诸公为外护法大檀那也。【文见明崇祯《南滁会景编》卷四】

修复接引佛殿阶梯纪  李觉斯
      按:李觉斯,字伯铎,广东东莞人。天启五年进士,改庶吉士。历礼科、兵科给事中。魏忠贤败,改户科左给事中,奏荐东林诸臣,疏参阉党。后历任刑科都给事中、应天府府丞、南京太仆寺卿。崇祯九年正月,李觉斯固守滁州,留都得安。十三年七月,任刑部尚书。同年十二月,以谳黄道周狱轻,被削职。清军攻陷广州,降清。此文作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记幽栖寺重修接引佛殿阶梯事。
       幽栖寺即昔地名黄草洼也。其寺坐在众山回互中,蔚然幽邃。
       予以乙亥秋来滁,环滁诸名胜,意欲通览之。一日策骑过幽栖,道出山间,则见万竹千松,清阴满径,已无复尘世景色。入山门,山僧飨以斋供,供毕,导予游正处,为五百罗汉殿,予顶礼参之。诸尊者欲语欲跃,色相如生。闻塑自江右两善手也。蜿蜒上之,至山顶,则为接引佛殿。佛皆金身丈六,挺而直立,殿俯瞰而下,见有阶梯数百尺,倾毁已尽,且其陡削崩陷之势,又迫及上殿。
      山僧告余曰:“此乃今夏大雨,山水暴涨所致。再雨则上殿必不可保,为之奈何?”予默然而思之:佛殿之岌岌如此。佛能接引众生而众生不能接引一佛。何处可得一大檀越,欲自缮理,又以工费浩繁,恐力不从心。抱念归来,踌躇数日。适有汪生世经谒我署中,偶与语及,汪生即直任之,愿与予共完此善事。
      予跃然,喜曰:“共力易举,事克济矣!”于是,遂命山僧鸠工凿石,毕力修葺,经营至大半载,始得竣役。迄今,丹梯壁立,庙貌更新,可保有基无坏,而予两人之所费,亦不资也。
      始洵世间事,各有缘哉。山中游屐,日不知经几往来,一旦兴与予遇,而予又幸得与同趣之汪生遇。假令当日无予两人,此殿阶未知修葺何日。即使山僧沿门募化,恐亦尚需岁月也。
      汪生,徽人,为国学生,客寓于此,平生仗义乐施。今春,流寇犯滁,更能捐资数百金,招募义勇,保全一城。而此助修殿阶,特其善行之一端者。
时崇祯丙子七月朔日纪。【文见明崇祯《南滁会景编》卷四】

重修幽栖寺殿宇记  王赐魁
      按:王赐魁,字瀛庵,号杏山,辽东人,由官生,康熙二十二年任滁州知州。【康熙滁州续志 修志姓氏 纂修】【康熙滁州续志 卷一 职官 本州 知州】修有《滁州续志》二卷,琅琊山中多有题刻。此文作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为重修幽栖寺殿宇、整修店内损缺罗汉像而作。
       考《滁乘》,郡西南七里许有山,曰黄草洼,亦名幽栖寺。明万历初,幻空道人结茅居之,以修禅定。后有兰风定禅师嗣孙觉明,辟山拓地,创立殿宇,塑诸佛、菩萨像及五百罗汉像。台殿巍峨,树木蓊蔚,最称幽胜。余既治滁之明年,甲子春王五日,始一登眺于斯,万壑千岩,山光浮翠如画,顾其殿宇倾圮,损缺罗汉七十余像。余语寺僧,亟当修葺。颦而对曰:“久图莫助。”于是印给募簿,捐俸三十两,以为首倡。岂意岁歉,仍寡助焉。越乙丑,乃为诹吉兴工,市材重葺,梁栋之挠者易之,朽者剔之,瓯甓之破坏者更之,垣壁之颓废者筑之,罗汉之缺略者加以金碧而补饰之。视昔殊异观瞩,敢即谓功与创造等哉。工竣,记其岁月,并述其所以名幽栖寺者如此。【文见康熙二十三年《滁州续志》卷二《艺文•补遗》】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66 天

连续签到: 16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5 16: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08: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