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来安人不顾重病风险 跨越千里路回临沂探亲 2016-05-05 11:11
【背景回顾】 要想了解临沂人“下南湖”的故事,时间要追溯到民国及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逃荒或躲避战乱,临沂人除北上“闯关东”外,也有人选择南下,民间称之为“下南湖”(洪泽湖及以南广大区域),最终在临沂正南方向约300公里处、一个叫做长山(隶属安徽省来安县)的低矮山岭上找到落脚地,带着“山东老侉”的吃苦与倔强精神,接连南下的临沂人在荒无人烟的山岭上垦荒种粮,养育子孙直至扎根异乡。 不过,对于一万多名南迁到来安的山东人(多数为临沂人)来说,沂蒙老家依然是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故乡。 早在2014年6月中旬,在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的帮助下,沂蒙晚报记者亲赴来安县走访了解临沂移民情况,并推出“临沂人下南湖”系列报道;同年8月18日,沂蒙晚报再次报道了李德新带领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成员北上临沂走访的新闻,好客临沂人热情招待了这些千里之外的亲人。时隔两年多,4月23日—29日,在李德新的带领下,9位扎根来安的“临沂人”先后来到临沂老家探亲。 李明月(左)与姐姐李明心。 ■ 身患尿毒症,不远千里看望亲姐姐 年过8旬的老人,一般来说都会静处以颐养天年。对于81岁的李明月老人来说,他却不远千里,冒着尿毒症带来的痛苦,乘车北上临沂,来探望91岁的亲姐姐李明心。 李明月说,小时候父亲曾多次对他讲过老家临沂的故事。为了逃荒,他母亲怀抱着他颠着小脚从老家平邑县地方镇下炭沟村一路南下,身后还跟着一位长他10岁的姐姐李明心。经过33天的艰苦跋涉,到来安县长山时李明月才刚满三个月零三天。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临沂老家成为父母亲的一个心结,但迫于生计,李明月只回过一次老家,但已经没了什么印象。 不过,临沂老家还有一位至亲的姐姐李明心。在李明心18岁的时候,她的未婚夫硬是走了近10天时间,从临沂来到长山,将她接回老家成亲。李明心嫁到费县朱田镇外麻沃村,这个村与老家下炭沟村相隔一个山头,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李明心比李明月大10岁,从小就对他照顾有加的李明心成为他这次坚持北上临沂探亲的动力。 不幸的是,在2015年,李明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如今需要每天换透析液维持生命。残酷的事实摆在李明月心中,留给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为了早些实现自己的愿望,李明月的儿子开车与他一块来到姐姐居住的外麻沃村。8个多小时的车程,他硬撑着尿毒症痛苦,直到晚上8点到达姐姐家后才更换新的透析液。 刚一进门,姐弟俩的手便紧紧握在一起,“我可见着弟弟了……”姐姐一句话,让李明月热泪盈眶。在看到李明月前,李明心只是听说弟弟得病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看到为治疗尿毒症,弟弟肚子上露出的细管子,91岁的李明心心如刀绞,泣不成声。 在远行前,李明月还经常跟孩子说:“年轻时不想回老家,现在想回也回不去喽,也不知老家现在什么样了……”每次在来安县碰到山东籍的老乡,他都会与之亲切交谈,他迫切想知道家乡的变化。这一次,他亲自北上,圆了自己一个多年的小愿望。 李明月(左三)到姐姐家时已经晚上8点多,但亲人还是准备了菜品和酒水迎接。 ■ 不忘家乡话,千里距离隔不断乡愁 与李明月同行的还有他的老伴儿孙庭兰,同样是为了逃荒,父母亲举家从临沂南迁。今年78岁的她从小就出生在来安,不过,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家乡的名字。 在这9位“来安人”中,还有3位是年轻面孔。李慧琴是带着78岁的老母亲,来看位于平邑县地方镇王崮山村的舅舅姨娘的,这是她们这两年第三次来到老家。她说,现在生活都富裕了,交通也发达了,亲戚也得多走动走动,才能越来越亲。看到老家整洁的街道和被保护的油金子树(即流苏)景点,她感慨地说:老家,真好! 同行的还有今年只有24岁的王静,她是和表哥李永兵来老家参加舅舅家表姐婚礼的,她和李永兵都是在来安出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老家。王静作为伴娘,活泼的身影和甜美的笑声给婚礼增添了喜色,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她的表姐至今还不知道,王静身患重病,每周要进行两次血透,就在她来的前一天,她还躺在医院里。婚礼的第二天,王静就在李永兵的陪同下匆匆回来安了。 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也是从临沂南迁到来安的。李德新说,绝大多数生活在来安县长山地区的“临沂人”与地道临沂人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这便是语言的互通,“可以这么说,即使是陌生的两地人相见,交流起来一点困难也没有,因为他们都说临沂话,尽管个别字眼读法不一样,但丝毫不会妨碍双方交流。”李德新认为,时隔几十年,相距千里却不变方言十分难得,这份坚守更是乡愁,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的家乡话,是每一个远在他乡游子的心根。 记者 赵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