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本地资讯] 知名作家看来安‖散文专辑(5)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20-12-29 10:41:45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安县文联   来安文艺
front2_0_FrXUykL9BbEIK5bVUPL2VOz8PS46.1609209702.png
front2_0_FkCB1WlJv2AhlB4HsVDi3wNWHe8n.1609209702.jpg
宋同文,主任编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淮北矿区作协副主席,安徽文学院首届高研班学员。曾在《清明》《安徽文学》《阳光》《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等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出版新闻作品集《语言的N种表述》、文学作品集《黑火焰·红火焰》、散文集《找寻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印象来安(五章)


之一    高铁与来安



若干年前,我第一次乘坐高铁去北京,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令人惊叹,感觉始终都像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的滑行,那样快,那样刺激。可它又速度平稳,几乎没有噪音。后来,我渐渐知道,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那次去北京,除参加会议外,我专门走进地坛公园,找寻史铁生笔下的风物,感受一下他在这片园子里的气息。那时候,史铁生已经去世。在园子里,我不停地探问休闲的人们,知道住在园子边上的作家史铁生吗?许多人说不知道,最后是一个打板球的男子说,知道,是位残疾作家,我才感到些许安慰。

到来安,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许多高铁配件的精密加工在这里,就在汊河新区轨道交通产业园。

能与高铁结缘,必有其优势所在。来安,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汊河新区,与南京隔河相望。大手笔的排兵布阵,提升了“汊河速度”,形成了“汊河现象”。

来吧,雄才伟略的企业家们;来吧,科技界的精英们。

来吧,来走走,来看看,你一定会被这块热土所吸引,一定会被“汊河事汊河办”所感动。

好吧,我来了,从南京来,就在这里生产加工高铁部件。

好吧,我来了,从重庆来,就在这里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康养产业。

好吧,我来了,从南京来,合作办学,合作办医院。

好吧,我来了,从滁州来,建设滁州(汊河)港,让水运直通长江。

好吧,我来了,我是企业高管。

好吧,我来了,我是高技能人才。

……

那天,我也来了,一位未曾到过来安的北方人,来这里采风。来安可以生产高铁部件?我惊讶,瞪大了眼睛,嘴巴张成大大的“O”字。

走进汊河,走进车间,精密的基础制动缸就在那儿;精致的客车内端车门就在那儿;精细的高铁制动园销就在那儿;精巧的电源控制箱就在那儿;轨道车辆集成气路板就在那儿;高速机车6A检测系统就在那儿……

看到了,我的面部表情回复了正常。

是的,我信了。

来安有“高铁”,“高铁”在来安。



之二   梦幻池杉林



我羡慕那些画家,羡慕那些摄影家,羡慕那些名作家。他们经常外出采风,到一种叫做“美”的地方走走看看,然后,画出好看的画作,拍出精美的摄影作品,创作出激情荡漾的美文来。我甚至看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作品,晚上便做出梦来,画中人就是自己。

在来安,我实现了梦想,也安妥了灵魂,真是“来者皆安”。

在我居住的城市,沟河边或道路旁,也有一些杉树,亭亭玉立的。有人说,这树叫水杉。

池杉,我是第一次听说。

这样一大片池杉林,真是像一幅巨大的立体画,矗立在那儿。这是一片根部沐浴在深水中的池杉林。我和文友们乘上小木船,沿着这片树林的外围前行观赏。在冬季,池杉变成了红色,或是因为阴天,看着她们,不是十分妖艳,显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美。有无数的鸟儿栖息枝头,“叽叽喳喳”,唱着欢快的歌谣;水里许多野鸭和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在无拘无束地游荡。它们不怕游人的惊扰,早已习惯了与人和谐相处。船儿往前行,移步换景,我在画中行,如在梦中。如果不是文友们对美景不时发出赞叹声,我真的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了……

刚开始进入这片池杉林时,就有人看到了那条通往另一片杉树林的曲径了。行走在用杉木搭建的步道上,我从一个梦境,进入了另一个梦境。杉树离我更近了。我看到它们粗壮的根部,如宝塔一样壮美。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根系,牢牢地深扎在泥土里,吸收大地更多的营养,才能尽力往上生长,成为修长而美丽的风景。

一路上,我只顾着用手机拍照录像,把池杉林的美收下来,却忘了请友人给自己拍一张与池杉美景的合影,成了一个遗憾。

我想,我会再来,走进池杉林,拍一张与池杉拥抱的照片,把自己镶嵌在这样一处“声震华东”的风景里。
front2_0_FjpJti3F6jTOvGm_ev-Cjtf29Frn.1609209702.jpg

之三  对弈新农村



在黄郢村一家院子里,浓荫绿树下,一位老者坐在竹椅上,面前摆着一盘围棋,对面放了一个塑料凳子。我看见了,就坐在凳子上,与老人对弈,文友用相机拍下了来,一看,很逼真。在这张照片里,除了我和凳子是真的,其他都是画在墙上的三维立体画。

对面墙上是一溜粉彩画,画的是小麦丰收景象,我用手机拍下来,从大图上裁截一个画面,从北京来的徐迅老师看了,他说,真好,可以做期刊封面。一片金黄的麦子,边上几棵绿树点缀,远处是起伏的山影,一个孩子抱着一捆麦子费力的走在小路上,色彩逼真,动感十足。

这是周末,村子里仍然安静,像皖北乡村一样,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挣了钱,回家盖楼,供孩子上学。

我在农村长大,家乡也有一处美好乡村,村支书是我的小学同学,也姓宋,辈分晚。我上了大学,在淮北工作。每每回家看望父母,老同学都要相聚,也少不了这位支书同学。按照乡俗,有我这位“长辈”在,谦和的晚辈村支书只能坐在末位倒酒了。不胜酒力的我,常常被他们灌得酩酊大醉。这都是早年的事情。现在,上年纪了,同学相聚,再不像那样海喝了。

走在黄郢村的巷道里,水泥路是铺到家门口的,房前屋后的绿化,按照村民意愿,可以绿植,也可以弄成小菜园。在绿植里,扎了许多神态鲜明的稻草人,有动物,有人物;有名著里的角色,也有童话里的精灵,文化气息浓厚。

在村子的出口处,有一个规范的篮球场,旁边的空地上,安装了几个健身器材,像城里的小区一样。这天是星期六,孩子们不上学,有三个女孩在健身器上边玩耍,不远处几个男孩在打篮球。女孩指指点点,或掩口而笑,她们或许在评论那些男孩,也许就是再说,谁谁个子高、谁谁个子矮,谁谁长得丑、谁谁长得俊的话题。看着快乐玩耍的少男少女,我想,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与他们的父辈、祖父辈相比,真是摊上了好光景。



之四   探访长寿树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千年银杏树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观赏树,都想一睹这些长寿树的风姿,聆听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

那天,在来安,到达北部山区杨郢乡宝山村上庵岭时,已是掌灯时分。大家急不可待,拾级而上,前去拜谒一棵多代同堂的古银杏树。天黑了,旁边的山坡上有一群山羊在吃草,有作家好奇,去跟山羊对话,给山羊拍照,令这昏暗寂静的山坡充满了生气。因是冬季,树叶早已落了,只能观赏古树的雄姿了。大家打开手机电筒,仔细观赏,啧啧赞叹,还不忘与老树合影,纪念这难得的千年一聚。

我想起2019年秋天,到山东莒县采风时看到的那棵古树。在莒县浮来山山坡上有个 “定林寺”,寺内有棵巨大的银杏树。如果没有人告诉过你这棵古树的前世今生,说她已近4000岁,你信吗?传说,这棵银杏树是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时所栽。史载,周公东征曾东过“龟蒙”,那么,踏足浮来山也就有几分可信。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树下会盟,算来,树龄当在3000余年。

据说,在古刹中和古树下,南北朝时,刘勰十年磨一剑,成就了一部千古奇书,巨著《文心雕龙》的光芒,至今照耀着中国大地。有趣的是,还有一个“七搂八拃一媳妇”的故事,来佐证这棵古树的伟岸。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莒县东一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遇雨,到这棵树下避雨。忽然,他想考察这树到底有多粗,就用搂抱的方式测量。书生搂了七搂,还没到起点。在他准备搂第八搂的时候,被吓住了——在起点处站着一位年轻少妇。少妇也在树下避雨。因树围太大,两人互未看见。怎么办?书生有心让少妇让一让,不好意思开口,又不想放弃测量,就只好改为手量,悄悄向少妇身边移动,数到第八拃的时候,正好到她身边,少妇还是没有察觉。可是,少妇所占位置怎么量呢?书生想不出办法,就只好把少妇的体宽也算一个测量长度。于是,这棵银杏树树围就成了“七搂八拃一媳妇”。现在的树围,早已超过这个尺度了。

一个美丽的传说,不仅让听过的人记住了那书生、那媳妇,更记住了这个 “天下银杏第一树”。

再看宝山上庵岭坡上这棵古树,树龄约有1750年,是皖东地区现存树龄最长的银杏活体,被中国银杏学会誉为“皖东银杏王”。据说,在树的上坡近处,曾有一个姑子庵,不知何年毁坏了,只留下了一片平地。不过,在这棵古银杏树下,发生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传颂。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帝位之前三打清流关时,路过杨郢宝山,并把战马拴在这个树下。巾帼英雄穆桂英率兵驻扎在石固山下,经常拉练到宝山,在古树下习武、休息。边关告急,她奉命率师出征,启程前,曾在树下举行誓师大会。这些真实或传说的故事,为这棵古树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这棵高20多米、胸径2米多的古树,是个雌树,其明显特点是“五代同堂”奇观。在古树基部,萌生了8株不同年代的小树,像是“老、壮、中、青、幼”五代人,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光景。

据说,这里原本有两株古银杏树,一雄一雌,相对而立,如一对患难夫妻。千余年来,遭受过多次雷击,历经过两次大火。现在,主干内还有一个大洞,可容三个成人。这棵古树,多次遭遇劫难,多次劫后重生,正如古老的中国,历经苦难不倒,必然枝繁叶茂。



之五   拜谒纪念塔



在来安,有个半塔镇,位于安徽和江苏两省的五个县交界处,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半塔镇原名白塔集。县志上说,白塔集有一砖塔,雷电摄击三层,遗于泗州优虎山,今存半塔,刻有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字样,其地亦名半塔集。

半塔是革命老区,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字,如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徐海东、方毅、张劲夫,他们都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

自第一次**战争开始,中国有100年的屈辱史,“革命”成为推翻封建统治者的口号,也自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陆皓东成为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开始,革命者不畏生死、前赴后继,以推翻封建统治者、抗击外国侵略者为己任,赴汤蹈火,不惜献出生命。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处处埋有“忠魂”,也处处有纪念陵园、纪念塔、纪念牌。

在半塔,同样有一座烈士陵园,有一个烈士纪念塔,纪念着半塔保卫战牺牲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在塔山之峰,高13米,为方形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雕像。正面是陈毅亲笔书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遒劲大字。

半塔保卫战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也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1940年3月,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战斗,经过了20天的激烈奋战,新四军取得了最后胜利。半塔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在皖东烈士陵园(原名半塔烈士陵园),我们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塔前站立,为烈士献花,向纪念塔三鞠躬,悼念他们的英灵。

一个陵园,一座纪念塔,就是一部教科书。

我们要永远纪念为创立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的先烈们。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依然在指挥着我们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front2_0_FqB82wLI--hfsH_rbHbvw0jBaC00.1609209702.jpg
赵阳,安徽寿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协副主席,淮南市签约文艺评论家,寿县作协名誉主席,《文化寿州》丛书主编。现供职于寿县融媒体中心。



来者皆安

  

这是第一次到来安。来安来安,近者悦,远者来,来者是客,来者皆安。就冲这名字,就值得走一趟!
向往来安,还因为来安与我们寿县都带一个“阳”字。寿县是我的家乡,古称寿春、寿州、寿阳。接到来安采风通知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了下词条:来安,始建于秦,称建阳县,后几易其名,南唐时定名来安。中国带“阳”字的地方大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衡阳、汉阳、洛阳、寿阳等,值得品,耐得看。我对来安之行充满期待。
汽车驶进来安县境内,我的眼睛便成了一部能够伸缩镜头的摄像机。道路宽阔洁净,行道树整齐连绵,香樟浓如华盖,乌桕灿如云霞。此时已是初冬,江淮大地万木凋零,寒气侵骨,但来安却让人置身于春天般的境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刚到宾馆安顿下来,就接到来安朋友的问候短信。晚餐一结束,接我们去参加文艺晚会的“摆渡车”就停在了楼下。来安县文联的同志笑吟吟地在大厅迎候,虽未曾见过面,但盈手一握,便如老友重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原汁原味一步三叹的洪山戏,声情并茂余音绕梁的诗朗诵,欢快柔美摇曳多姿的花鼓舞,都让我们如醉如痴,天上人间地不知今夕何年!
同行的文友感慨说:“相聚就是欢歌,相聚就是诗文。”
来者皆安,体现在主办方的周到安排和热情好客里。
说来安人热情好客,从来安朋友的无微不至可窥一斑。翌日采风,第一站我们就来汊河新区。在“盛世高科”门前一下车,就看见朋友李君,站在凛冽寒风中翘首张盼。其实,我与李君也就是半面之交,两月前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百家媒体看陇西”活动中,相互得知是安徽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即互加了微信。昨天她在朋友圈看到我们的行程安排,今天专门赶来充当义务解说员。李君说,来安现在了不得,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来安已成为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汊河新区全面对接大江北,提升了“汊河速度”,投资兴业者纷至沓来,形成了被沪苏皖媒体称道的“汊河现象”。李君说,现在来安的干部个个忙得连轴转,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人人都是形象”需要付出具体行动呵!为了不耽误工作,李君把幼子托付给公婆,卷起铺盖,干脆从滁州搬到了汊河,“省了早晚上下班的时间,晚上也能加班做事情了。”
李君语言平实,在我俩的一问一答中,好像是在叙说别人的事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的付出是巨大的。
确实,好环境是做出来的,快发展是拼出来的。

front2_0_FlZEC2TMyBn48zqW36rRJtwv8QUV.1609209702.jpg
在一天的采风过程中,我们时刻被来安人营造的“来者皆安”氛围感动着。半塔镇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顺着一条宽阔平坦的彩虹路,我们来到该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黄郢村,门前方塘清澈见底,村内别墅错落有致,白墙灰瓦,小桥流水,村落颇具江南水乡韵味。村支书老施见我们到来,赶紧迎上来介绍情况。可刚讲几句,就满脸通红,举手架住了额头。旁边的人忙将话筒接将过去,解释说,老施最近太累了,血压老犯。我们七嘴八舌都劝老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老施却大手一挥,说,“没事没事,俺早习惯了!”稍作休息后,又撵过来陪同。看得出来,老施对他的美丽乡村由衷热爱,言语之间充满骄傲,“规划布局三句话:一核、一区、多节点!”“一核”,就是管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一区”,就是建好居民生活区,方便生产、优质生活;“多节点”,就是利用村庄空地打造景观节点,实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老施肯定是个“文艺控”,村庄墙壁上画满了丰收图景,也有当地的非遗和民俗展示。在一堵山墙上,我居然看见绘制着周杰伦的一曲《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真不愧为现代农民,他们不光秉持传统,延续着乡愁,而且与清新时尚紧紧拥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从早上8时出门,直到暮色降临,还有两个观摩点没看。大伙都有些疲惫,但听说杨郢乡的古银杏已有1750年树龄,“古树高民居古,赤山绿潭心碧,屯仓卧风车摇,游人来峡谷动”,好奇心大增,都强打起精神,下车去看“银杏王”。让我们倍感温暖的场景再次出现:就在去看古银杏的半山坡上,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志愿者,为我们每人递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看完“银杏王”老、壮、中、青、幼“五代同堂”的奇观,我们重新坐回车上时,志愿者又送给每人一罐手工制作的葛根粉……
在来安,真正的视觉盛宴当属发生在池杉湖湿地公园吧?铺天盖地的一大片水面,生长着铺天盖地的一大片池杉,树形婆娑,枝叶呈棕褐色,倒映水中,微风中扭成一道道螺纹,十分优美。文友们高呼:“震撼!震撼!”纷纷举起相机拍摄,却发现,镜头根本容纳不了恢弘的景色。池杉湖湿地公园位处苏皖交界处,面积5800亩,生长着池杉5万多株。当年从北美引进树种栽植后,因池杉材质较差,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10多年前,来安企业老板韩汇山与周边群众签订流转承包合同,将池杉林保护了下来。经过精心养护,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生态最优的池杉林。“尽管经营亏本,花钱买吆喝,但韩老板初心不改,坚守着池杉湖的原生态。”坐着船筏,我们穿过一片片池杉林形成的水巷,四周一片金色,不时有野鸭、白鹭等水鸟从身边游过,或从这一处林间飞向另一处林间,伴之于一片“吱吱喳喳”、“啾啾嘎嘎”的鸟语虫鸣,此起彼伏。船主介绍,目前池杉湖各种野生鸟类不下100种,天鹅、鸳鸯、青头鸭等珍稀鸟类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湖里现在有多少鸟?船主笑笑,那只有鸟知道,反正池杉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来安,来者是客,来者皆安。人是这样,鸟也如此。
现在,我从来安回到寿县已一周多时间,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着再到来安走一走、看一看。在来安,一直后悔没带我的“大疆”小飞机。这样想着,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也变成一只水鸟,背负青天,翱翔于池杉湖上空,满目美景,好不惬意!
2020年12月7日
front2_0_Fh9LXui8gG42YHbBYidzHjeBlyM_.1609209702.png
汪源,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皖北分会副秘书长,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凤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曾担任近二十年中学校长,滁州市初中化学教育专家库成员,现在安徽小岗干部学院教研部工作,副教授职称。先后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池杉情





庚子岁末的一天,有幸参加了“知名作家看来安”大型采风活动。跟着一群文学大咖后面,在一个阴冷的冬日上午,去了来安的池杉湖湿地公园,又见到了美得令人窒息的池杉湖、池杉林。

初见池杉

第一次见池杉是几年前的事了。
那天上午,经过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车子开始进山。沿着山岭弯曲的沥青路,穿过两旁色彩斑斓的林木,我们来到了池杉湖湿地旁。由于是周末,这里已经游人如织,连停车都困难。刚一下车,大家都被眼前的美景惊艳了。初冬的太阳在寒气中透着些暖意,播散在这一片湖面上,波光粼粼。湖的周围是连绵的小山,对面山顶上风力发电机探着硕大的长臂缓慢地转动着,最让人惊奇的是湖西侧的那一片在水中成排站立的杉树林,通身似火,根部粗大,突兀、特别。我自小至今,也见过不少的杉树,往往在校园、机关大院里,成林成片,横竖成行,笔直挺拔,规整肃静。至今,我岳父家的院中就有几颗,几十年了,一直看着他们长大,挺拔粗壮,直刺苍穹,最大的一颗已经一人搂抱不过来了。杉木的直是林木类少有的,垂垂老矣的岳父常说,过去大帆船的桅杆便是取自深山的杉木。

水杉,杉科水杉属植物,落叶乔木,有“活化石”之称,不仅耐寒性强,而且耐水湿能力更强。这里的水杉,能够在湖中生长,故又名池杉,据说是美国树种。且看它那最下部膨大的树干,形似酒瓶,象极椰树,似喝足了水,这应该是生物的适应性所致吧。我真得要惊叹自然界的神奇了,生长在石缝中的小草,悬崖峭壁上的黄山松,无一不彰显着生命昂扬向上的力量。较之春夏池杉的浓绿,我更喜欢初冬池杉的通身似火、热情奔放。水火不相容之说,在这里遭遇打脸。那湖中的一片片杉林正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在水面上跳跃,鲜活而灵动。我不禁想到了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思绪放飞时,美女同学们早按捺不住了,急切地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美景,记录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池杉,我已深深地被你打动。
front2_0_FhxLbcekRTfyRuCSgl1gWHoFWImW.1609209702.png
心系池杉
闲暇之余,时常浏览手机收藏,审视那次池杉湖之行的留影,一遍又一遍地看同学制作的小视频,追忆挥不去的池杉。
“什么时候我们再到池杉湖走走?”“听说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建成了,更美了。”群里的小老头、小老太太时不时地在群里嚷嚷。那些去过的,没去过的,也都跟着起哄。尽管今年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了我院干部培训的一个现场教学点,却也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没能再去第二次。
我却时不时的在网上搜索,关注着心中的那一片圣地。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安徽来安与江苏六合交界处,总占地5800亩,其中安徽约2200亩,江苏约3600亩,池杉湖经过近五十年的发育演潜和十六年的精心呵护,园区已形成一树(池杉树种,五万余棵,华东之最),一花(荷花睡莲),一鸟(野生鸟类102种)的三大特色主题。

今年夏天,我的一个同学和他的朋友们去了。冒着38℃的高温,穿行在池杉林的栈道上,泛舟在池杉湖的水面上,去看盛开的荷,去看开着各色花的睡莲,去看披着绿衣的池杉、垂柳、芦荻。同学还在群里发了一个叫蓝贝壳的朋友做的彩视《安徽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满眼的绿,五彩的花,到处生机盎然。我更加关注的池杉,着一袭绿装,一大片一大片的,天空中无数的野鸟不时地在枝头盘旋、嬉闹,池杉的下身仍浸没在满池碧水中,形成独特的景。镜头中的渔翁独自划桨,载几只鸬鹚,将小木船向湖的更深处漫溯,碧波荡漾。如若看到此景,不知著名散文家、安徽商报的钱红丽老师会用什么样美的语言描述。“惊呆了夜?”此刻,反正惊呆了我!这不就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么?!

明初姚广孝游历普陀山的山海风光之秀美后,曾结合多年游历心得写道,“譬夫月之行天,水之行地,虽无乎不在,观月者必登高,观水者必临乎深,何哉?不登高不足以见日月之朗耀,不临深不足以见水之澄波。”
于是,我更加迫切地想去看看如今的初冬池杉了。

又见池杉
11月28日我终于如愿了。
一大早,随着采风团上了大巴,从来安县汊河新城经江苏六合转到安徽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入口处,讲解员领着我们在景区的沙盘前介绍了园区概况,上观光车后,刺骨的寒风刀割面颊,方才意识到今天的天气,寒冷而没有阳光。这些是打扰不了我们兴致的,因为眼前的湿地已让人眼花缭乱。车在一大片披着红装的池杉湖前停下,久违的池杉,我终于又见着你了。与几年前不同的是,池杉树多了,据说有五万多棵,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生态最优的池杉林。我穿上救生衣,便急切地上了游船,划向那一片心生向往的地方。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片池杉,至少有上千颗之多。湖面似一面镜子,映照着池杉们的倒影,单株的、双株的、三株的、四五株的一簇簇,向小木船的后方齐刷刷地倒去。杉从船头过,人在水中游,哗啦啦的水声,游客的惊赞声,清脆的鸟鸣声融汇成一曲绝美的交响乐,让人如痴如醉、游兴更浓。到了湖的深处,池杉叶的色彩出现了变化,有一块池杉林透着零星浅绿,估计是品种的原因,叶子还没有完全变红,恰恰形成了层次上的美,映衬出池杉林格外的红。更为奇特的是,这片池杉的树枝上密密麻麻栖满了不知名的野鸟,不计其数,而大片红叶的地方几无一只。难道它们尚在留恋那一丝丝绿意,而迟迟地不忍离去,直到池杉浴火燃烧的那一刻,方振翅南飞?看来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池杉和野鸟也有剪不断的情缘。

之后的林中穿行,更加近距离地靠近池杉,让我凝视它们的伟岸,仰望它们的树冠齐天。春夏的池杉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样子固然让人喜爱,但我更钟情于这火红色的冬池杉,具有栉风沐雨后的成熟,自含历经风霜而不屈之威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下船后,步行在公园里,除了大片的池杉,还发现无数的莲、荷,种类繁多,睡莲、印度红莲、古莲、白莲、太空莲……天然野草、杂树、芦荻,月月有特色,四季景不同。湿地的良好生态,吸引了众多鸟类和陆生动物栖息,维持了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莫若如此:清风无忧喜,却释了心尘,于这一缕清风中,得心莲开,多少烦恼事,皆化尘去。不嗔一时之忿,不执一念之妄,素简心性,拈花成一笑,清淡最怡心。
采风结束,朋友总结了十六个字:生态湿地,一湖两省;鸟翔鱼游,四季异景。也应该是游人对湿地公园的整体印象吧。
自古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我独喜这一方池杉。古语云:独木不成林。岳父家院中的几颗杉树即便苍劲,确没有池杉湖池杉的气势。据了解,来安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开始栽植下这片池杉,至今已有近五十个年头了。后来,一位南京人承包下来,又花费十多年心血精心打造,方才形成了今天初具规模的池杉湖湿地公园。
坐在返途的车上,我在想,五十年前栽植池杉的人们,可能现在已鲜有在世,但池杉们却顽强地生长,长大成林,涵养水源,引来游鱼相伴,招来百鸟筑巢,成就今天一片美景,令人叹为观止。我不禁感叹道法自然的神奇与伟大,那位当年栽下第一颗池杉树的人可能不曾想到,大自然会给人类如此丰厚的回报!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若都能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美好?

front2_0_Fkse-RFhUXSj6DrycCGlOZoanxf1.1609209702.jp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6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12-29 1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73 天

连续签到: 16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12-29 13: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2-29 13:52:32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坐家。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3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729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12-30 0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12-30 15:58:18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宣传推介来安的好方式!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12-31 08:02:01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