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 ---来安县档案局(馆)几名老党员档案工作者的故事
习总书记说,平凡即时英雄。正是有无数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着平凡的事,推动了社会前进。来安县档案局(馆)几名老局馆长在档案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不渝、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我心中留下难于磨灭的印象,并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一、甘为孺子牛的董秀松局长 董秀松局长是来安县档案局(馆)第一任局长。1987年我从安徽大学档案专业毕业分配至来安县档案局工作时,他已经退居二线了。单位同事都称他为督导。当时退居二线的老同志都可以不用每天上班。可他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和单位其他同事一样,承担局里安排的各种工作任务。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刚刚颁布,档案工作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档案接收整理、档案法宣传贯彻、档案业务培训等各项工作任务繁多。老督导和其他同事一样,一面坚持学习新的知识,一面积极完成工作任务,从未掉队。一次在他负责的片区指导工作时,不慎将腿摔伤。俗话说,跌打损伤一百天。可他在家休息几天后,就让他的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推着他来上班整理档案。还记得我刚上班没几天,他将平时上班骑得自行车让给我骑,我自然推托,他说:“这是局里配给他的,是公车。你年轻,是局里未来的希望,你骑车多跑跑,多了解情况,便于更好的工作。”言至于此,我无法再推,只有用工作成绩回报老局长的信任。老督导解放初期就参加工作了,五十年代就为正科级干部,曾参加过“七千人大会”。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在来安县提起董秀松这名字,就是为政清廉的代表。他一生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在他下乡指导工作时,从不给当地政府增添负担。每每工作结束时都是临近中午,乡里安排就餐时,他总是推托说已经安排好到哪吃饭,而每次都是自带干粮。在哪个“干部下乡、鸡鸭遭殃”的年代,能保持这份初心的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有人就说他“怪”。老督导妻子是农村户口,几个孩子的户口也在农村。按照他的资历,完全可以申请政府帮助解决孩子的户口问题。当时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可他从未向政府提出要求。1988年档案部门初次评聘职称,局里有一中级职称名额。局里意见是给他。评聘上职称不仅能涨工资,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小孩户口问题。可他在利益面前从不心动,依然推让给了其他同志。他的理由很简单:1、他的档案业务能力不够。2、给当时的局长评聘职称更有利于工作。他常常用他的经历教育我们,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老督导1985年退居二线,1989年7月份到退休年龄。他说:我要干到10月1号,向国庆献礼。他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淡泊名利,一生清廉,心中常怀家国情怀,甘当革命孺子牛的一个人。 二、开拓创新的董家铎局长 1985年董家铎同志接任董秀松同志成为来安县档案局第二任局长。董家铎局长是县委办老秘书科长,深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上他一直在领导岗位工作,上下级关系都非常熟悉。可以说他的上任推动了来安县档案工作整体发展。上任以后首先以加强档案馆藏建设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接收档案,丰富档案馆藏;经过局(馆)全体人员几年的辛苦努力,县直机关和乡镇1990年之前档案全部接受进馆,馆藏由原来2万卷不到增到近10万卷。其次抓好档案业务建设。针对档案局(馆)人手少,业务指导难的问题,董家铎局长创造性提出推行“文书立卷突击月”工作制度。1986年,以来安县委办公室名义下文,规定每年三月份为我县“文书立卷突击月”,要求各单位坚持文书部门立卷,把文书立卷与档案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这样即培训了人员,提高了案卷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解决了档案部门业务指导难的问题。3、建设新馆。来安县档案馆原为一层木质结构的房子,面积200平方左右。既不能容纳更多馆藏,也不符合防火、防潮等要求,存在安全隐患。1987年《档案法》颁布,给档案工作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董家铎局长紧紧把握机遇,四处奔走,积极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省档案局重视,在他的努力下,1990年一幢2700多平方的新档案馆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局里同志都说,没有董家铎局长就没有来安县新档案馆。4、强化档案执法检查。董家铎局长紧紧把握《档案法》颁布实施的契机,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文,加强《档案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与县人大法制工委和县政府法制局合作开展执法检查,大大提高了全县档案工作水平,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也提高了来安县档案局(馆)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来安县档案工作整体发展。董家铎局长为来安县档案工作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始终与病魔作斗争的周登英局长 1993年,周登英同志接任董家铎任来安县档案局第三任局长。周登英同志是1981年由县知青办主任转任档案局副局长的。二十多年的档案工作生涯中,始终与病魔作斗争,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中国妇女的韧性。1986-1987年期间,局里大规模接受乡镇档案。局(馆)全体同志不辞劳苦,深入基层,现场办公。此时,周局长因患脑神经衰弱,常常整夜失眠。可她不顾头痛、头晕,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由于当时乡镇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档案年代较长,许多案卷已经发霉,刺鼻的气味使她多次晕倒在岗位上。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又和同志们一道,一个乡一个镇帮助鉴定、组卷,直到最后完成接收工作。1993年周局长又患上慢性肠炎,从此不能沾荤。长期素食的她身体更加虚弱。而此时已是一局之长的她,面对局(馆)经费短缺,拖着疲惫的身躯,忍者病痛,四处奔波。复印机买回来了,空调装上了,灭火器更新了。一桩一件件凝聚了周局长多少心血!1995年4月,为解决周之华馆长医药费问题,在奔波途中被自行车撞到,致使她胸骨骨折,钻心的疼痛使坚强的她流下来了泪水。第二天她又出现在办公室。有人说,档案部门清闲,可在周局长的考勤表上几乎没有空白。1996年年底,她在上班途中因下雪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脑部出血。当时并没当回事,可没过几天,办公室同事觉得她走路路线有点不直,当晚病发送至南京军区总院。南京军区总院医生说,迟来半天,就有可能全身瘫痪。可就在上午她还在办公室布置年底工作。每每回想起周局长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形,内心总有无限感慨! 四、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周之华馆长 1972年,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以其军人出身和潇洒书法被吸收到来安县档案馆工。直到1995年病逝,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挡案事业,他得到了什么?职务股级,职称初级,房子是租来的,财产一贫如洗,为此,他曾经彷惶过、痛苦过、调走过。然面他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档案”的诱惑,又回到了兰台之地。老周虽为馆长,可这个“长"却不像别的“长”那样呼风唤雨。他一直耕耘在业务指导这块园地上。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是工作日节假日,周之华都辛勤地在机关、企业,谈归挡范围,讲组卷方法,抄文件目录……精心的指导,认真的示范,换来了来安县档案工作的累累硕果,于是乎有了省级先进,国家级先进;有了局长、厂长舒心的微笑,有了社会档案意识的显著提高。 1989年7月,酷热难当,当时没有空调,而整理档案又不能开电扇弄得材料乱飞。此时,周之华闷在县医药玻璃总厂两间四面不透风的房子里分类、组卷、编目,汗水湿透了衣衫。此刻,他只能用半个屁股坐在凳上,连日来,痔疮已把这位壮实的汉子折磨得瘦骨嶙峋,局里、厂里同志都劝他休息,可他丢不了这工作。白天整档,晚上他就用草药熏,个中滋味,谁人能解?就这样他拼搏了2个月,终于使医药玻璃厂档案管理升为省级先进,也为成立我省第一家医药包装集团一安徽省保宁集团提供了丰富的档案。 中国社会,情面尤重。可周馆长为了工作,他忘了情义、面子。在某企业,为收集档案,他与一位副职意见不同,发生分岐,对此他积极宣传、耐心动说,是后不得不与单位领导一起强制执行,因而与这位副职产生了矛盾。在另外一个单位,因财务股长不愿交出档案,影响集中,单位领导强制执行。这位股长误认为周之华从中作梗,便对他打击报复。对此老周没有气馁,而是以一颗炽热的心去感化他,使他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终于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了这个单位的档案升级工作。那几年,他直接参与了全县14家升级单位的工作,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中来安县油箱厂晋升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企业。来安县档案局由此受到地区档案局表影,周之华同志也连续几年被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5年终因积劳成疾离我们而去。面对这样一位老馆长,我常常有许多疑问、感慨:是什么力量使他安于贫穷和寂寞,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钟爱挡案事业?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抑或军人的风范。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凡小事。然正是有这些小事的累积,推动了来安县档案工作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如今董秀松局长、董家铎局长、周之华馆长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初心和甘于清贫、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始终萦绕在我内心深处。值此建党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以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