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21-8-19 08:58 编辑
人生的最佳飞行高度 周 元 桂 人都不免有理想,且各自有着人生的飞行高度,相应做出大小不同的贡献。定准了这一适己素质的飞行高度,生命元素则能充分燃烧而发热闪光,这就是精彩人生。譬如,各行各业的先模、优秀人物,虽然他们职业有高低贵凡之分,但“苔花也学牡丹开”,他们都铮铮然活出了精彩人生。 然而,多数人往往找不准适己的飞行高度,因为世间最不准的天平是称量自己得失的天平。也即人很难做到有自知之明,或高估自己,或自我菲薄。前者心高气盛,疲于奔命却难能如愿以偿。后者大多能心想事成,但由于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容易横向攀比而心有不甘。其实,只要明智地如实掂量自己,则不难把握欲望的分寸,从而谐谐然毕功达愿。 历史上,高估自己而“头撞南墙”者、一败涂地者,不乏其例。如南北朝时期,前秦王苻坚,率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只有三万人与之对抗。苻坚狂妄地认为自己有“投鞭断流”之众。占压倒优势,必胜。结果被谢安指挥的东晋队伍打得丢盔弃甲,“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地狼狈溃逃。另一例是三国蜀汉的马谡,自认为精通兵法,错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结果被动挨打,一败涂地而失了街亭。若非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则后果不堪想。 当然,高估自己者不一定是大人物,凡常百姓也同样会犯此毛病,如《红楼梦》中的丫鬟晴雯,书中说他“心有天高,命如纸薄”,其言行举止都显得个性张扬,刻薄恣纵。结果引起主怒,被强逐出贾府而屈死家中。另一个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他与宝玉的素质殊同天壤,但他却毫无自知之明,一直眈眈然嫉恨宝玉,活得猥琐卑微。也有一些人敦厚朴实,直率真诚,毫无攀高腾达的奢望。如《西游记》中的沙僧,《水浒传》里的李逵,即为典型二例。 古代,一些高才萃秀人物,往往呈现出高翔而目无下尘的姿态,看似孤傲,但应视为他们适己的人生状态。如唐初四杰之首王勃,他之所以敢答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为“藤王阁”写序的邀请,是因为他高才临下,文思敏捷,有着成竹在胸的自信。果然,他驰骋灵感,飞扬文韵,思接千载,视透万象,流畅地写岀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彩句的《藤王阁序》。同样,大诗人李白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态,也属于他适己的豪情!当唐明皇召见李白时,他毫无受宠若惊之态。在为杨贵妃写诗时,竟敢要贵妃为他磨墨,大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不可谓不霸气洒脱也!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蓸植、苏东坡,也都乃如此才高入云之人物。不幸的是,他们也都是郁郁不得志者。但辩证而言,这却成就了他们的旷世才情。但他们内心是不无愤怆的。这可由初唐大诗人陈子昂代为呼号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过这一正常,上帝就是这样安排的。古今中外比比然存在也! 值得一提的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者,总是虚抬了人生的飞行高度,做事总是“太想”成功,太想,则容易出偏差。正如太想纫针穿线成功的手,会不自觉的颤抖一样,反倒急忙穿不过。此谓之“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人生展翅飞行能做到”适己”,罕罕然难能可贵!而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势,则属于自我蹉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