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其实来源于父母 为什么我的孩子爱打人?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自信?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停的撒谎?……为什么呢?很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在孩子出了各种问题的时候总觉得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却不知道大多数原因都和家长有着直接的关联,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请在原件上找问题,这句话真的很经典。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能够让大家了解一下“原件”是如何影响着“复印件”的。这实验就是比较著名的猴子实验,心理学家把十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顶部挂一排香蕉,香蕉是通电的,当猴子看到香蕉就会跳起来拿香蕉吃,想要吃香蕉的猴子无疑会被电到,被电过的猴子受到刺激之后(体验过痛苦),就知道这个香蕉不能吃,过不了多久十只猴子都不去拿香蕉吃。 一段时间以后,心理学家把电闸拉掉,此时的香蕉是没有电的,但这十只猴子也都不去吃这些香蕉,它们很确定这个东西不能碰,因为这些香蕉让它们体验过痛苦受过伤。 之后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开始一只一只的换新猴子进去,新进去的猴子一看到香蕉就会自然的扑上去,这时原来笼子里的九只猴子无一例外的都是将这只新猴子死死的按住,阻止它吃香蕉,而且九只猴子表情都是非常恐惧和焦虑的,因为这样的表情让新猴子知道这个香蕉是危险的,不能碰的,经过几次之后,这个新猴子也害怕挂在顶端的香蕉不敢去吃。 一段时间之后,原有的十只猴子都被换掉,现有的新猴子都没有被香蕉电过,但这些新猴子一个都不去吃香蕉,当有新进来的猴子想吃香蕉时,其他猴子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死死按住这个新猴子,也表现出焦虑紧张的神情,一直往复循环,持续如此。 第一代猴子不吃香蕉是因为它们经历过电击,但第二代猴子从来没有受过伤,它们不吃香蕉因为第一代猴子传递给它们一个经验,就是那个东西是不能碰,所以说到了第二代猴子,能吃的香蕉它们也不吃了。 通过这实验让我们知道,第一代猴子的成长和经历中有创伤,不吃香蕉的反应是对的,但是在第二代猴子的时候,香蕉没有电是完全可以吃的,但是因为有第一代猴子的经验,第二代猴子就失去了吃香蕉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际传承。 有这样一位妈妈,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两个多月时间,因作业不能完成或作业潦草,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九次,回到家看孩子做作业就有各种担心,一和孩子谈作业就火冒三丈,这位妈妈非常焦虑严重失眠,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体重下降十几斤,工作上也状况百出,看到孩子每天满满的日程表,不停的抱怨孩子太累,没有一点玩的时间。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妈妈为何这么焦虑?从妈妈的经历中就能够找到原因了,这位妈妈从小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学习好,每天除了完成学校作业之外,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其他作业,用她的话说,她的童年世界里只有和作业为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电视是个摆设,和小朋友玩是一种奢望。 了解这位妈妈的经历就不难理解,她为何不能平静面对孩子写作业,因为这样的情景勾起了潜意识里曾经的“痛苦经历”,一旦面对作业意识层面就开始各种担心和抓狂,同时孩子也获得了一个信息,就是写作业是痛苦的,不舒服的,所以导致孩子不写作业或作业潦草的状况。 这就是父母经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长自身的一些缺失,和孩子互动中不自觉的就会流露出来,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模式,就是说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通常来自于和父母之间的互动。 前面说过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是跟家长有关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影响而导致的,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孩子根据自己个人经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错的或者是偏差的,如果父母最早期就识别到错误的信息,做好及时引导,孩子就不会出现一些认知的偏差,也就能降低对孩子的影响。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认知和内在模式,将积极的方面传承给孩子,不足的一面通过识别和调整,降低对孩子的影响,或者不传递给孩子;能够敏感快速的识别孩子偏差的认知,就可以让孩子健康茁壮的自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