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见孩子的优点 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毕生心愿,究竟什么是“优秀”?“优秀”是否意味着不犯错误?“优秀”是否意味着不出问题?“优秀”是否意味着时刻完美? 心理咨询室里,一位母亲带着小孩走了进来。眼前的小孩,看起来聪明,样子也很帅气,交谈中对答如流,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母亲告诉我,小男孩的班主任找到她,反映小男孩有一些行为问题,例如,偷同学的航模,打同学,等等。听起来似乎小男孩的问题似乎挺严重的。 请勿乱贴标签 这位小男孩才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问题真的如班主任反馈的那么严重吗?经过咨询,咨询师了解到:小男孩确实拿了同学的航模,因为当时的他非常喜欢航模,但过了两三天,他不喜欢了,就还回去了。其实,小男孩才六岁左右,偷拿别人的东西还不能准确定义为“偷”,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自己并没有,就会顺手拿来。大人们认为孩子是在偷东西,但孩子却非故意而为之。如果定义孩子的行为为“偷东西”,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 不要放大孩子的问题 此外,小男孩确实“打”了其他同学,但只是推了那位同学一下。同学没有站住,摔倒了,于是告诉老师说小男孩打了他。然而,那位同学惹他在先,小男孩推他在后。但是老师结合小男孩以往的表现,认为小男孩打了人。在班主任看来,这个小男孩似乎一无是处,实在拿他没有办法,才推荐母亲带着小男孩前来接受心理咨询。 小男孩果真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吗?在咨询中,咨询师发现小男孩其实有很多优点,例如,他非常聪明,说话讨人喜欢,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等等。那为什么班主任认为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将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的母亲,母亲也认同呢?不难理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容易对孩子极易产生高期待,有着完美主义倾向,常常根据孩子的某一个缺点将问题行为无限放大,“一错百错”,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被否定”的心理暗示,很多孩子就顺着这种心理暗示,行为表现真的越来越糟糕。 请看见孩子的优点 其实,为人父母或教师,与其纠缠于孩子的缺点或者问题行为,不如换一种思路,多看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那么多的美。如果我们不纠缠于孩子的缺点或者问题行为,孩子的缺点或问题行为反而可能更少,因为这些缺点或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退。如果我们看见孩子的优点或者良好行为,给予其展现优点或良好行为的机会,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也就因为得到了强化而不断出现。优点或良好行为越来越多,缺点或不良行为自然越来越少,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吗? 咨询师和小男孩的班主任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班主任由衷地认可了咨询师的建议。因为小男孩很聪明,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好,班主任鼓励他参加了班级演讲比赛。后来他还参加全校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小男孩非常开心,之前的那些问题行为也都没有了。 作为父母或教师,我们应该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见孩子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为孩子提供展现自身优点的舞台,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看来,孩子都是需要伴随问题来成长的,这是生命运行的规律,而孩子是否“优秀”,很多时候是教师或家长一手推动的,我们的角色太重要,希望我们都能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孩子,让每一个生命如花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