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22-5-6 10:08 编辑
地名中的“阴”和“阳”
周 元 桂
阴、阳两字的本意与日照有关:日光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也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脉的走向多数是从西到东的,太阳照射时,由于山体高于地面,南坡受光,北坡背光,因而古人视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故《史记》上说,“泰山之阳则鲁,山之阴则齐。”(泰山的南面是鲁国,山北面是齐国。)就是古时之位置阴阳说的典例。 河流则正好相反,虽然我国多数河流的流向也是从西到东的,但是由于河身低于地面,日照时,北岸受光,南岸避光,因而古人视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如此定阴、阳,则必然体现在地名中。 我国是个地广人众的古国,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市),它们的名称绝大多数是两个字,其第二字是“阴”或“阳”的,都与附近山水的相对位置有关。粗略算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1,相对来说,由山得名的远比由水得名的要少,举其著者,如“华阴”是在西岳华山之北,“衡阳”是在南岳衡山之南;”岳阳”在幕阜山之南,“蒙阴”在蒙山之北。 2,由水得名的,“阳”比“阴”多得多,用“阴”的如江阴(江苏)、淮阴(江苏)、汉阴(陕西)、汤阴(河南),屈指可数;用“阳”的则多了,如贵阳、洛阳、沈阳、汾阳、襄阳……各 省都有(或市或县),总共约五十多个。安徽省:皖北的阜阳(市)、涡阳(县)、皖中的凤阳(县)、枞阳(县)、皖南的青阳等。 3,因双“阳”而得名的极少,典型的例子是陕西的“咸阳”,就是因“双阳”而得名的。“咸”者“都”也,因其所处位置,既在山之南,又在水之北,山南水北都属阳,故名咸(都)阳。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喜阳(视阳为正气)而讳阴(视阴为晦气),故而在起地名时,总是就“阳”舍“阴”的。譬如,某地点位在山之北、水之北,则就水舎山而称“阳”,若在山之南、水之南,则就山舍水而称“阳”。吾邑来安在唐代称永阳县,名称的由来,是因其时县城在瓦砾岗(今瓦岗),位处“永山”之南、来河之南,虽然永山很小(后来已亡其名),相对于来河微不足道,但为了取“阳”,还是舍水就山而称“永阳”。 古人喜欢以“阳”命地名的习俗,在滁州就不乏其例。滁州设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1400多年以来,除掉一个小插曲,州名基本上未变更,只有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亁元二年(759年),曾改称过“永阳郡”。岂抖这短暂(仅十多年)的更名,竟让“永阳”二字,一直作为滁州“昵”称而存在了1200多年。如宋代欧阳修的巜永阳大雪》诗,就写的是滁州大雪情状。到了明清,滁州进而又被昵称为“滁阳”(始终不舎“阳”字),如《滁州志》中称龙兴寺为“滁阳寺刹之冠”。更有甚者,永阳改称来安已近千年,清代还有人称来安为“来阳”。如《来安县志》的”集诗”栏中,滁州州卫陶誉相的“古城道中”一诗,就有“又驱羸马出来阳”之句。由此可知,滁、来这对沧桑兄弟,执着地缱绻着“阳”字一千多年,都对“阳”字爱得无以复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