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吴炎武书记莅访半塔中学之亲切关怀 周 元 桂 1978年春季恢复高考之后,受高考“向心力”的吸引,各完中都在追求高考升学率上比试身手。地处山区的半塔中学,更是奋为不已,且一度高考绩效斐然,从而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下面忆写一则感人的往事。 1982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主持高中毕业班复习迎考会议,忽然校务秘书急促地喊我:“地委吴书记带一大群人到学校来了,说要了解一下我校的办学情况。校长不在家,你赶快去汇报吧!”我迅速赶到会议室,看到吴炎武书记独自坐在一处,另一处还坐着一些人,其中有来安的陈金保书记、王德颂县长,和半塔区委书记等。见到我,吴书记上前两步与我握手,指着紧临他的座位让我坐下聊聊。他说“这几年半塔中学高考成绩很出色,我想了解一下学校是怎么抓的?请你介绍一下。” 随即,我依次汇报了学校概况、教师结构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学校如何抓教学及高考升学率节节上升的形势。继而又讲了办学条件太差亟待改善的现状,其中我突出强调制约教学的“两缺”:一缺教师、二缺经费。吴书记问:“你们向县里要过人吗?”我说:“恢复高考之后,高中教师成了香饽饽,乡镇中学都普遍缺员,而县教教局又难为无米之炊。”吴书记若有所思地突然设问:“你看,我们地区要是办一所‘皖东教育学院’行不行?”我说:“那是再好不过了,只要地委下决心,建校不会成问题,只恐怕师资难能解决一一当前高中教师都不足,大学教师更属凤毛麟角”。“噢,有道理。”你们在“两缺”的条件下干出好成绩,不容易呀,劳苦功高。” 吴书记兴致盎然地进而说:“你再具体讲讲高考升学情况吧”。我扼要地介绍道:“恢复高考之后,我校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1980年至1982年,连续三年的升学人数和升学率都位居我县同类学校之首,尤其是八一届有一大批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中还有一人考入清华大学;据地区教育局透露,升学率居当年滁县地区数十所同类学校之首。赢得了县领导的欣赞,何俊英副县长还带领我校高三老师游黄山呢!”吴书记满意地微笑道“应该,应该,你们扬眉吐气呀!”吴书记接着又问:“办学条件差,最影响教学的是什么”我答曰:“除教师不配套之外,还有教室、宿舍和实验器材都是‘一旧二漏三凑合’,严重制约着正常教学。目前,我们很需要建一座小型教学楼,但资金不济只能是空愿”。吴书记突然插话道:“听说你们学校有一个同志与教育厅长朱仇美是同学,可以去找朱厅长要钱吗!”我心里明白书记所说之人是我,但因朱厅长不是我同学而是我的大学老师,不好对号入座。加上自认为要钱的事应是学校行政部门的事,我去不相宜,所以缄口未应。一旁的总务主任指着我对吴书记说:“就是他自己”。闻之,我立即解释道:“朱厅长是我的老师,他爱人才是我(大学)同学”。“吴书记道:“那更好,你有两层关系,是必去的人选,另外再去一两人,就这样定吧!下面你带我们在校园内转转去”。 我带领导们看了学生宿舍、实验室、操场。转到学生食堂时,恰值开饭时间,住校生正在拿蒸饭盒,我让几个同学打开饭盒给吴书记他们看看。当时山区学生大多吃山芋或煎饼,就咸菜,很少有鲜蔬、荤莱。见此,领导们都赞叹道:“老区的孩子能吃苦呀。”吴书记说“寒门出高才吗!” 1982年12月30日上午,受吴书记委派的地区教育局吴超局长专程赶到半塔中学,落实并催促我们去省厅要钱。次日,我们一行三人赶到省教育厅。见到朱厅长,我与他寒喧几句后,便开门见山地讲了此来旨意。接着我在老同学宋安澜(厅长夫人)的引领下到其家。晚餐后,我和朱、宋叙旧一会便切入正题——要钱。在安澜老大姐的助力下,朱厅长当即便答应直拨给半塔中学十万元盖小型教学楼。我欣欣然回到旅舎,同来的两人得息激动地跳起来。次日我们便打道回府。 不久,所要的10万元就翻山越嶺地“软着落”到塔中的账户上。此时,我如释重负,更是感慨万千:作为地委书记的吴炎武同志,竞能亲临乡镇中学调查了解教学实况,并给予细致入微地关问,实属罕见,令人敬佩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