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教育咨询] 【罗老师教育智慧在线】——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少有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24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3-12-2 14: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少有心理问题?
    儿童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几年,关于孩子抑郁、跳楼、诱导“自杀”的新闻也有点多。很多家长不解: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也太难养了!那么,以前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一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或意识。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统一归结为“不听话”“想不开”;二是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虽然没有数据对比,但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为什么呢?
    一、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
    以前的孩子,被打骂是家常便饭,是普遍现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且,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再者,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比较多,父母又忙于生计,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即便有点心理问题,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一家两代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稍有风吹草动,全家草木皆兵,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况且,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与以前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可悲的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所以,当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时,他们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也会有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无奈。 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父亲生病期间,他很想替母亲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其实,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请你看到我,听到我。
    二、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可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的一天,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里小课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题,几乎没有放松的时间。
    前几天,一个小男孩打110,只为求得几句安慰。他哭泣着倾诉:妈妈只要一看到他不在学习,就打他。哪怕作业他全部完成了,妈妈还要逼着他看书,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学习。他苦闷、委屈、压抑,终于情绪崩溃,只好找110求助,称“我想永远离开我妈妈”。
    被学习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丝毫没有自己的喘息之地,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凯凯,才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专注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种问题。直到看了凯凯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课外活动全部被学习挤满了,没时间跟小伙伴们玩,也没机会跟同龄人打交道。
短短一个假期里,妈妈给他布置了376套卷子、报了三个兴趣班,并且以亲戚家孩子暑假全部用来学习为例,鼓励凯凯向别人家孩子看齐。像凯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数,他们从早上七点半进校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下午五点半,晚上写作业又要写到十一、二点。周六、周日又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占上,继续埋头学习。这样每天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要过12年!这种常年无休的高压学习状态,有几个孩子能够乐在其中?经常听到网上有人吐槽现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但是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作业、考试啊,更不会每天被父母批评、唠叨。即使被打被骂,我们也有时间跑出去玩,一玩起来就把烦恼抛之脑后了。
    过去的孩子也挨骂甚至还挨打,为什么不会动辄抑郁、跳楼?上千条回答,可以概括为一点:过去的孩子虽然挨骂挨打,但他们有很多情绪出口,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疯跑……是啊,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玩耍、运动,需要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内心才越阳光。
    三、童年爱玩的孩子未来内心更强大
什么是一个孩子真正幸福的童年呢?“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长身体;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在地疯跑、畅快地运动、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发呆……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乐趣,激发出内在生命力。”
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单调:即使是“双减”过后,大部分的孩子也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手机,电脑,电视,而这些又通常被家长视作眼中钉。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数也比过去少,家长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双向夹击之下,孩子受到的伤害就更大:成绩没考好,家长一批评就钻牛角尖;老玩手机,家长一批评就跟父母吵架、闹离家出走。不是孩子非要闹,而是他们的世界太小了,只有那么一点事,就显得特别大。
    但会玩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有很多消遣的方式,遇到再大的事,也不会轻易被击垮。一个男孩子喜欢打篮球,用他的话说:就没有一场球解决不了的事,如果一场不行,那就打两场。摸底考试没考好,打打球发泄完了,人就好了。父母吵他了,二话不说出去打球去了,回来后,大家也都消气了。去年上高一,开始住校,同事担心他第一次跟同学合住不习惯,结果他跟舍友打了两场篮球,彼此就处成了铁哥们。他每天过得丰富而充实,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跟踪采访了6000人,结果发现:小时候没有无拘无束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而那些自由畅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会玩的孩子,无论性格还是行为举止,都更为松弛、开放。他们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题、考试、青春期苦闷里,不会动不动就钻牛角尖,更能适应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爱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由着他去吧!一个会跳、会笑、会闹的孩子,比一个内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让父母省心。
    四、学习时的心情不一样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以欣赏的心态鼓励孩子前行,才是父母毕生的修行。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小时候能笨到什么程度呢?一篇课文,他没背两句就卡壳,反反复复一直背到了后半夜。结果,趴在他家房梁上的小偷都被迫背熟了,他还没背过。这样的孩子,要是放到现在,不知道会把父母气成什么样。庆幸的是,他父母没有那么“鸡娃”,否则,可能会将一代名臣扼杀在摇篮里。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点像歌词里唱的那句“最心爱的情人,却伤害我最深”!
     孩子的出生是被动的,他们长大的方式也是被动的。因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没有独自长大的能力,所以他们就要被动地接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操控,无论自己是多么不情愿,甚至是恐惧。我们创造一个孩子的初衷,不是应该让他幸福吗?既然想让他幸福,那就给予他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支持。
    然而,现实中,有的家长的所做作为,却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爱真正的“我”,而是爱那个学习成绩优秀的“我”,爱那个给他们带来面子的“我”。孩子一旦有这种错觉,内心就会很压抑、很痛苦,甚至很绝望。无论何种情况,孩子都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重心由教育孩子转移到自我提升上来。当你把自己提升好了,才能带给孩子安全幸福健全的人生。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88 天

连续签到: 1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12-2 17:24:24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44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3-12-3 11:07:41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