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楼主:小小苏 -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永阳风物》之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12: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来吃个冰棒!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8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9-7-30 1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个封面,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家里有这么一本书,但我怎么就找不出来啊 [s:9][s:9]
书堆太厚了。。等搬家估计就自动出来了。。

[s:10]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9: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这本书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来把来安的故事都摘录到我们论坛里。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7-30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 好书!!!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永阳风物》之“序”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经编纂者的艰苦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县宣传文化部门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做的一件实事,也是我县“五个一”工程所取得的一项成果。该书的面世填补了我县民间文学创作的空白,为安徽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一枝瑰丽的奇葩。

来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至南唐升元二年定名来安县至今。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来安人民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战天斗地、劳作生息,使如今的来安成为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到了现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安曾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安人民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正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和铸造着来安儿女,同时为民间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书所收集的近130篇民间故事,文字简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反映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过程中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本书还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来安的风土人情,名优土特产,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这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介绍来安、宣传来安、提高来安的知名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

本书故事作者大多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原则——“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把握还不够,有些故事过分追求“原汁原味”,缺少“适当加工”,但是瑕不掩瑜,这仍是一本好书。因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朱明龙

2002年8月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永阳风物》之“来安县名传说”

来安县名传说
来安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虞时为禹贡扬州之域。周朝属扬州钟离国地,现舜山乡复兴集尚存有钟离古道遗迹。来安设县在秦朝,当时称建阳县,是来安最初县名,县城遗址在今水口镇东城埂,现存有汉代墓群。东晋时废顿邱郡为顿邱县,顿邱郡故城在今县城东顿邱山遗址。隋开皇初年并乐巨、高塘入顿邱,改名新昌,开皇十八年改新昌为清流县。唐景龙三年分清流县置永阳县,五代南唐改永阳为来安。此后,一直沿用,仅在明初时并入滁州,洪武十三年又重新设置来安至今。

关于来安县名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五代时期。当时,各国战争不断,烽烟四起,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且永阳县地处南唐与后周的边境,战事更是频繁,交战双方你争我夺,使得永阳地瘠民贫,有时尸横遍野,造成疫病流行。由于缺医少药,许多人死于疾病。这样,许多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另寻生路,致使永阳县城人烟稀少,百业凋零,百姓戏称为“瘟城县”。

历任县令对此都是忧心忡忡,煞费苦心。他们有的修建庙宇,焚香祈祷,祈盼上苍降福;有的请阴阳先生查看风水等等,结果都无济于事,许多地方官只好弃官而去。

这年,永阳县新上任一位知县,他得知此情此情后,十分担忧,沉思多日,苦想变通之计。

一日黄昏,知县在后堂正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衙役来报:“有一位道长求见。”知县立即让人将道长请入。只见此道长身穿道袍,手执云掸,年约七旬,鹤发童颜,一缕长髯(r
án)飘洒胸前,目光如炬,面容慈祥,一副仙风道骨模样。知县一见,便知此道长非一般凡人。便立刻赐座,奉上茶水。道长见知县大人满面愁容,便问是何缘故。知县就把心中所忧之事详细说了一遍。道长听罢,沉思良久,对知县大人说:“既来之则安之,大人无须烦忧,我在此地已逗留数日,对县城地形查看了几遍。此城为‘牯牛地’,地脉硬,一般人是降不住的,所以民不聊生。”知县听罢,急忙询问良策。道长微微一笑,说:“要制服‘牯牛’并不难,你只需在县城四门挖四口深井,将‘牯牛’的四蹄陷住,在城南建一座楼,用城门将‘牯牛’的脖子卡住,再在城中心建一座鼓楼镇在牛背之上,便可降服此牛。”老道故意留下牛尾,致使北部山区时有匪患。知县听罢非常高兴,忙令左右速速备上酒菜,盛情款待道长。就在知县大人传令之时,道长带着爽朗的笑声,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知县和左右衙役大惊失色,方知是世外高人前来指点。次日,知县便按照道长的指点,令人在城东南西北四门挖了四口深井,城南盖了一座城楼,城中心建起了鼓楼。

与此同时,县令还邀请一些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治县良策,并且还采取了任用贤能、减免赋税等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此后数年,来安境内日渐太平。县令上书朝廷把县名改为来安县,取“一来即安”之意。

说来也怪,自此以后,来安县官民平安,人寿年丰,百业兴旺。当初离开的人又重新回到了故乡,周边的乡民也纷纷迁入,整个县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搜集整理 郝惠芳 胡子波)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26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版主,请问有更多关于来安县民间故事的电子版吗?
本人现在正在搜集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