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106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11-1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7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32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听到这样的喜讯,我和专案组的民警一样,非常高兴。对各位同志的辛苦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日前,在凤阳县“11·3”案件总结汇报会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徐立全对参战民警21年来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大加赞赏。
过去的21年里,为了抓捕马留标究竟经历了哪些艰辛?近日,记者采访了凤阳县“11·3”案件专案组。
21年追捕未有间断1990年11月3日20时许,21岁的马留标因琐事与杨某等人斗殴,马留标用自制刀具将杨某刺伤,导致杨某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件发生后,凤阳县公安局调集警力,全力展开案件侦破工作。但狡猾的马留标却好像从人间蒸发般杳无音信。21年来,凤阳县公安局领导、办案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抓捕在逃人员马留标的工作却始终没有间断。
2010年,省命案积案侦破会战开展以来,凤阳县“11·3”案件被列为重点案件,成立了由省厅、市局和县局各级领导、专家组成的高规格专案组,全力展开追捕工作。
为防止打草惊蛇,专案组对马留标可能的去向进行了侦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专案民警的足迹遍及14个省市,却一无所获。
在案件侦查最关键的时刻,徐立全专程来到滁州,看望慰问专案民警,给大家打气鼓劲。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陈小平等多次到凤阳指挥部署案件的侦破工作。
一张泛黄的名片永不言弃的公安精神让专案组坚持下来,也迎来了转机。
今年8月3日,这是专案组民警记忆犹新的日子。在对马留标父亲住处的搜查中,民警在一个抽屉中发现一张泛黄的名片,正面印有“湖北省通山县服装城徐二新”,反面为钢笔写的“湖北省通山县楚剧团君师转徐二新收,可否将二姑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给我,挂号信速回”。民警将名片上的字迹和马留标档案中的字迹进行核实和分析后,确定名片上的字是马留标所写。
君师是谁?与马留标是什么关系?现在何处?
这是专案组最急于破解的谜团。
8月7日、22日,专案组两赴湖北通山,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找到了君师。据君师夫妇回忆,1992年至1993年间,确有一个名叫“徐二新”的人在通山县影剧院门口摆地摊卖衣服,但此人从1993年以后便不知去向,也从没有过联系。专案组随即调取马留标的照片让其夫妇辨认,两人一眼就认出马留标就是“徐二新”。
变更姓名、伪造身份、远逃异地,与熟人没有一点联系,抓捕马留标的工作又陷入僵局。
一名水姓妇女浮出水面9月3日清晨,专案组决定转变工作思路,安排民警打印悬赏公告,沿通山楚剧团和影剧院的街道张贴。
悬赏公告贴出后的第二天中午,负责通山组工作的凤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胡志刚接到一个举报电话。据这名举报人反映,马留标于1996年,与一名姓水的女子结婚,现在居住在广东省中山市。专案组随即从这名水姓女子入手,调取了通山县相关年龄段的水姓女子信息。很快,一个叫“水宝”的妇女浮出水面,她的丈夫叫杨维一。
职业上的敏感让专案民警闪过一个念头:杨维一?
这是否又是马留标的假名?
专案组随即调取了杨维一的户籍照片,经过比对确认,“杨维一”就是在逃21年的马留标。
“我是马留标”
9月6日晚,专案组和省、市、县相关警种的精干警力在中山市会合,成立了追捕指挥部。
民警很快确定了马留标在中山市的住址,却得知马留标在9月1日已离开了中山。经过进一步侦查,追捕民警获悉马留标逃到湖南省怀化市,又连夜赶往怀化。9月9日14时,追捕民警在怀化警方配合下,在各主干道设卡盘查。14时50分,追捕组成员、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大案科副科长陈青亚发现一名背着黑色背包的中年男子从一超市出来,低着头赶路。虽然只是侧面,但早已将马留标相貌熟记于心的追捕民警确认,这名男子就是苦苦追捕了21年的马留标。追捕民警悄悄下车,呈扇形从其身后包抄过去。当中年男子走到一家单位门口时,胡志刚、陈青亚等人急速冲上去,一下将其摁倒在地。
“叫什么名字?”
“杨维一。”
胡志刚用凤阳方言问了一句:“真名叫啥?”
听到熟悉的乡音,“杨维一”沉默了几秒钟,回答道:“我是马留标。”
至此,历经21年的追捕行动,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获悉马留标落网后,徐立全等领导第一时间向专案组表示慰问。9月9日下午,凤阳县公安局局长陶勇带着慰问品前往受害人家中,将马留标被抓获的消息告知他们。9月11日,当马留标被专案组押解回凤阳县时,受害人一家将一面写有“惩恶扬善、不辱使命”的锦旗送到专案组民警的手中。
出逃时,马留标年仅21岁;落网时,他已是面容憔悴、头发花白的落魄中年人。颠簸不定的逃亡生涯、寝食难安的无常生活、害怕落网的精神压力,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老相”。马留标以21年逃亡最终落网的经历,再次印证了那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关清、吴如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