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赤城县境内,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观山,堪称塞上仙境。在明清时代曾是道家修炼的好所在。然时至今日,道观荒废,仙道无踪,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笔者对观山的认知,是缘于部队进行三热爱教育需要素材,幸入此山考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笔者寻道深入山中,蓦然被其景致感染,相见恨晚,竟稍事留连便生兴感之情。从荒垣破壁,残碑断碣的瘢瘢旧痕上,仍可窥见其当年的风采。因发思古之幽情,又因记起“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之语,禁不住强驱拙笔,小作记述,旨在传与人知,亦有惜之古人“鼎创之非易”之情。 观山位于赤城县云州西南八里处。古称此山曰“金阁仙山”。山中原有一座古刹,名曰灵真观,原称“云溪观”,后改名“崇真宫”。始建于元世祖成宗年间(公元1295年)。观在金阁仙山内,曾藏有道藏经。“乃祁真人之道场”,据碑载:因兵火之患,此山名胜几经颓殁。后因明朝昌平候杨洪钦差镇守宣府任间,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率骑兵万余巡边游至此山,发现遗址,心中惕然欲继其志,乃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重新盖造完备。并奏请朝廷赐额曰“灵真观”,命羽士往来崇奉香火。当时有一道人名冲和子在此观任住持。据考,重建的灵真观蔚为大观,殿堂楼阁肃然中雅,雕神塑佛栩栩如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入山数百米,渐闻水声潺潺,及至山中,可见一般清流汩汩泻出,清澈透石,俯身捧钦,舌润口甘,沁人心脾。沿小道蜿蜒而上,曲径幽香。道旁松柏葱青,峰峦竟秀,青树碧蔓交缠纠蒙,鲜妍绚茜。复行数百米,便见兀然一石,大如间屋,独卧谷中。其上刻有清人伏波氏卧仙子于康熙岁次丁卯年菊月吉日所题诗句,曰:“我到游仙峪,仙游向何处?南山云树深,怅望不能去”。笔者度其诗意,回望南山松柏,果有千云之势。侧耳细听,阵阵松风,声若流水。再往上行,蓦然一座石牌楼闪入眼帘,引人入胜。其后是寥阳殿。殿内供奉三清四子像,七御三宝牌。殿内两侧壁上彩绘朝班,后壁下奉列太乙十万救苦天尊像。大殿左右建有钟鼓二楼,寥阳殿后是东华殿,内塑五祖十真像,门前分列龙虎二君。于东华殿东侧是东真宫,宫堂柱上均粧塑圣人像。东华殿两侧是西虚皇殿,殿内供奉虚皇天尊,左右侍真,玄堂方丈及祖天师王赵二真人。殿群后山脚下,有一洞穴豁然,名曰“长春洞”子真处。洞深七米,宽二点五米。洞门两侧刻楹联一副,曰:“觅真每恨千言少,了妙方知一字多”。洞内阴凉清幽,别具匠工,右壁间阴刻“甘霖立应”四个独劲大字,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钦加同知府手迹。正壁上空镂“丘仙岩”三个斗方秀字,落款是“颖川连标”。其下竖刻行书小楷依稀,残不成句。惟见“有中不为名为真有”,“丹阳花一无为真人”之文可辨。距长春洞口五米处,有两株挺拔苍松,合抱参天。树上雀声磔磔,树下鸟粪斑斑,使人顿生“鸟鸣山更幽”之感。两树之间有一泓清泉,泛若蟹眼,名曰“琼泉”。其上翼然一亭,漆柱雕檐,古朴玲珑。亭前原有一巨碑,不知毁于何年何月,亦不知碑上所记何文何典。唯见承碑龟跌负伤引项昂首伏于泥中,似有无限冤屈要向世人倾诉。 绕过灵真观,循崖乘峭而上,只见山路钻高,怪石横道,矮树扯衣,蒿草拦人。攀至深山奥处,蓦见一堵峭壁拔地排空,一缕清泉瀑挂其间,潇潇洒洒,亮若银帘。峭壁下茵茵青苔,楚楚石苇,头上树木蔽空,足下枯叶松软,给人以超尘脱世之感。折身沿石壁右侧上登,寻见古人开凿的石梯,石阶窄小,仅容半脚,试一临之,两腿发颤,倘若疏忽,后果不堪设想。登至其上,蓦然窥见窈然一洞,名曰“清溪洞”,俗称仙人洞。洞深约七米,宽约三米。洞内尚见陈砖炕榻残存,已被鸟粪覆盖,成为飞禽栖息之佳所。据考,当年祖天师王真慧常与众禅师来此谈经论道,品茗赏月。从清溪洞向南远眺,见一峰峦奇起,其上独树一株如盖苍松,此则观山又一名胜去处白云庵(海拔1677米)。这里地势险峻,风景清幽,一派灵秀之气。据碑载,这里是王真慧真人修炼栖身之处。有诗赞曰:“可惜此处白云庵,□□杨洪建此庵。来往官善知多少,不成佛来便成仙”。白云庵南坡下有一眼泉井,据传,过去有泉水可供人饮用,而今已干枯废弃。 我登上观山极顶,俯瞰胜境苍桑,心中蓦生酸楚,想的很多,很远,亦很无奈。我想,这世界上如果没有战乱、没有仇视、没有剥削、没有欺诈那该多好。果真如此,这世界肯定是人间天堂,移步有景,众生和美,鸟语花香。 呜呼!昔日观山之胜景,灵真之秀美,俱往矣。我诅咒那些野蛮的兵火之患和愚不可及的自戕,浩叹这塞外的胜境毁而难复。如果有朝一日谁能使如此观山重露光彩,再现圣容的话,人们一定要说:“善哉!善哉!” 啊,早日归来兮,观山。 (此文写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九日,而考察观山的时间则是一九八二年六月一日。笔者当时任驻军51175部队政治处保卫股长。在此前后,笔者还专门对赤城县烈士陵园,温泉,杨家坟(即杨洪墓)和云州舍身崖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拍摄了数十张珍贵照片。这些照片交由部队电影组的同志冲洗扩印后,编制成大型展板,附着我的考察文字,分别在师团展出。后来又上报省军区,在全区巡展。令人可惜的是,因自己虑事不周,这组照片的底片被电影组的同志丢失,诚为憾事。这篇考察记曾投稿于《河北日报》,编辑通知我说“此稿文辞不错,很是感人”,但需加入现实思想。只因我无暇顾及,此文不了了之。今天将此文在网上发表,一是为知情战友添些回忆,二是为我的第二故乡赤城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作点义务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