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963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3-19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
当前,科学民主教育型家庭正在增多,但是,形形色色的不正确教育也是令人忧虑的。一般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八种。
1.溺爱娇惯
溺爱是无原则的“爱”,缺乏教育的内涵,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分是非,对孩子的弱点、缺点和过错,视而不见,或者加以掩饰,甚至代子受过。他们不注意孩子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事事父母包办。溺爱的结果,轻则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障碍,养成娇横、自私、讲吃穿摆阔气等不良行为习惯;重则发展成变态心理,成为人民罪人。马卡连柯一针见血的指出溺爱的危害性,他称“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是“最坏的教育者”,“……一切都让给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这个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吃一服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可惜,这位苏联教育家的警告并没有引起我们中国家庭足够的重视,不少家庭还在重演着这幕悲剧。
2.粗暴压抑
这类家长并不溺爱孩子,主观上想从严管理,方法是简单地采用训斥打骂。他们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封建信条,对子女既无民主,又无平等,滥施家长威风,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孩子万一有了过失,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举手就打,甚至把孩子轰出家门。“棍棒教育”给孩子的心理发展留下阴影:有的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有的孩子为了逃避打骂,形成撒谎的坏习惯;有的孩子感到父母的无情,用沉默掩盖着仇恨的情绪,盼望着早工作早离开家;有的孩子由于缺少温暖和理解,产生轻生念头,或是铤而走险,危害社会,走上犯罪道路。在少管所里,“棍棒教育”的牺牲品是不少的。
3.智育单一
这类父母片面理解社会需要,认为唯有智育抓紧,他的孩子才具备上大学的竞争力,所以,对孩子的德、体、美、劳四育不甚过问,只注重学习。全家情绪随考试成绩的高低而起伏。他们往往对子女期望过高,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逼子成龙”,结果,孩子在痛苦的学习中屡遭失败,丧失信心,产生抑郁、厌世的思想。这不是热心培养人才,而是“辛勤”摧残人才。
父母首先应当全面理解社会需要,上大学固然是好,但是其他道路也有广阔前景,要全面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同时,还要对孩子有个最基本的估计,帮助孩子选择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调动孩子自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昂起头走自己选定的路,在不同人才层次中获得成功。
4.教育封闭
和智育单一主观出发点类似,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再顺利升入大学,从小把孩子限制在学校、家庭两个狭小天地,很少让他们接触社会。有的家长严格限定孩子离校到家时间,不让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只“充分提供学习时间”,剥夺家务劳动权利,生活也不需自理。这些“嫩豆芽”幼稚、软弱,认识水平低,没有“免疫力”,对社会共同的行为方式、规范和习惯缺乏适应,一旦离开家庭踏入社会,就被纷纭复杂的现实搅得晕头转向,分不清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加上青年模仿性强的特点,很容易被坏思想腐蚀。徒有“望子成龙”愿望,结果因封闭教育,也未能“防子成虫”。
5.教育不一致
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孩子父辈和祖辈在管理方法上不一致,二是孩子父母之间教育方法上不一致,三是家庭对孩子发展前景要求不一致。无论哪一种不一致,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常州至善教育在奶奶的“防空洞”里躲避妈**“暴风雨”,教育效果等于零;爸爸越粗暴,妈妈越溺爱;妈妈越溺爱,爸爸越粗暴;孩子在“寒流”和“热风”中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容易养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习惯,油滑,缺少主见,投大人的所好。
6.教育唠叨
这类家长狭隘地理解,教育就是说教,说教就得不厌其烦,因此,父母整天唠唠叨叨,从头说到脚,从月子里说到现而今,把孩子说得在家垂头丧气,没有主动精密,和家长对立情绪严重,产生“逆反心理”。遗憾的是,这类家长教育方法始终单调:谈心理解少,总是教训,肯定鼓励少,总是批评;身教少,总是言教。孩子越反感,他们越唠叨,家长的“形象”越不高大,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成为耳边风,孩子永远向他们闭锁心扉。
7.家庭破损
这里的“破损”主要指孩子的父母双亡、单亡、离婚等,母爱是母子关系的特殊产物,它是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障碍;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互爱向溺爱发展,同样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不健全的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的爱和教育。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的离婚,在孩子的心理上所造成的创伤仅次于死亡。”
8.父母行为不端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如果不诚实,孩子就可能会撒谎;父母自私,孩子可能贪小便宜;父母手脚不干净,孩子也可能学着偷摸;父母行为不端,孩子很可能沾染**习气;特别是父母对孩子不良行为的默许、鼓励和纵容,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