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来安历史上的县令趣话
周 元 桂
封建社会,为官者也讲究为民谋福消灾;也强调“当官要为民做主”是自己的职责。各朝代的县令们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大多忙着为百姓做些好事。由“县志”可知,来安县历史上的县令大多是称职的邑宰。下面简要举几例:
一、 被喻为“小醉翁”的县令---蒋安道
蒋安道,广陵(扬州)人,元至正六年(1346年)春任来安县令。上任初,他听说公署前有官地一亩,为豪家侵占,无人敢追究此事。蒋县令亲自找霸占者索要而复得之。于是临池筑亭三间,高大明亮,幽静宜人。蒋县令闲暇时,于亭中焚香静坐,消遣世虑。也常备酒肴,集僚友于其间。树荫浓郁,鸟声近耳,豪兴纵酌,颓然即醉,尽享宴酣之趣。僚友们都说有欧阳公(欧阳修)之遗风,号其为“小醉翁”。于是建议亭子命名为“小醉翁亭”。蒋县令不然而异意说“本令置亭旨在能于公务烦心时,好来亭中清心静思。来安素称难治,为把民事办好,需要有此亭以清吾心,此乃寓公务于其间也!而“欧阳公寓一时游观之乐,非政治所先”吾意此亭名之为“清心亭”。众皆然之。
二、 复筑来安土城墙的县令----赵礼
赵礼,河北顺义人,明成化四年(1468年)任来安县令。有才干,勇于任事。他见到原土城墙既低矮又陋小(周长三里),便发动百姓把它拆除,复筑初具规模的土城墙,百姓都有焕然一新之喜。但由于每年要征收镇土墙的茅草费,百姓又弊之。赵县令还做了一系列其它公益之事:兴修学校,改修官衙,建置庙宇,立集市以通货贸,修堤防以蓄水利。从而使贫穷落后的小来安县城,百废俱兴。百姓受益匪浅。故而当赵县令离任时,百姓多有感激之言。
三、 首筑来安砖城墙的县令——魏大用
魏大用,湖北光化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任来安县令。其性慈才敏,勇于听断。当闻倭寇即将来犯城里百姓人心惶惶时,魏县令恐旧有土城不足守,便发动百姓筑砖城墙,并很具规模。城高两丈,周长九百三十二丈,有六个城门,每门都有城楼:东曰宾旸,西曰庆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小南门曰崇文,小西门曰耀武。倭寇得知筑城消息,绕道他去,来安百姓由此免遭了涂炭之灾。后此砖城毁,修相续,共存在了近四百年。魏大用还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纂修了来安县第一部县志,为来安的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魏县令因功而得以升迁时,百姓为表敬谢之意,竟为他建“魏公生祠”(即违反常规,为还活着的人建祠堂)。
四、 因怜民而误食猪饲物的县令----韩梦周
韩梦周,山东潍县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来安县令。他非常关注百姓疾苦,经常到四乡巡视农情,劝民多植树,多养蚕,并请山东老家的人到来安教蚕织。又议开河畅流,使圩田不受潦灾,实惠及民,民皆爱之。乾隆三十年(1768年),来安大旱,韩县令去城北乡村查看灾情。由于暑热而进一村舍暂歇,见到室内放一大盆煮熟的野菜,原是用来喂猪的,主妇见有人来,便匆忙暂放一旁。韩令问是何物?主妇谎称是充饥之饭食,韩县令泣曰:“我百姓竟食此,百姓能食我何不能食?”于是连吃两碗,叹息而离去。此事虽不堪见闻,但却使韩梦周的爱民之心越发昭然。
五、 不惜以重金行贿而买境内安宁的县令---马云衢
马云衢,奉天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任来安县令,也是以爱民著称的县官。在他的任内有一件事流传很久。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县北的石崮山下一民舍,传说曾产驺虞二头(相传为义兽,不食生物),时人都视为祥异之兆,有人作赋而颂之,并上报到朝廷,请皇帝受贺。宣德帝不以为然,拒绝受贺,但祥异之事却流传久远。康熙三十九年江宁某将军(皇族)以为石崮山是产驺虞之地,准备纵猎于来安北境。邑民惊惧,纷纷欲逃离。马县令为使民不受扰,以重金请将军的把门人行贿将军,方使将临的扰民之患止步。由此可见,曾因一物之偶异,竟遗祸至二百年之后。此乃异而不详。当初明宣德帝拒绝朝贡还算是高明的。
六、 严守驿道之规以解民负的县令—顾问
顾问,河北蕲州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任来安县令。那时滁州与六合之间有一条驿道经过来安境内的雷官、水口两集镇。按驿道之令规,来往官员和驿差只能在六合和滁州换马停留。但行路者常不经水口而绕道经过来安换马停留。由于要接待这些人,额外增加了来安百姓的负担,都叫苦不迭。对此,顾县令怒发冲冠,严禁两处夫马绕道来安,令他们仍从旧径直达。对违规官员,严加训斥、责骂;对违规的驿差,鞭而罚之。从此“行人多避来安,怕见到顾县令”。从而解除了百姓驿扰之苦。
作者地址:来安县第三中学
联系电话:13093321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