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漫话《醉翁亭记》中的“也”字
周 元 桂
如今,提到滁州,人们马上想到醉翁亭、琅琊山、欧阳修、《醉翁亭记》,几者密切相关,相互辉映。当年,山僧智仙筑了亭子,才有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此,山因“记”而闻名,州以“滁”而闻名,文因“也”而魅力四射。
五十年前,笔者在高中读书时,语文课文中有一篇《醉翁亭记》,教语文的李老师在串讲课文时,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力赞之曰:“文美、山美、意境美、心情美.....”在他渲染式的表述中,同学们都情不自禁而“者也”声一片地朗读起来。李老师要求背读全文。由于我喜爱语文,兴趣浓,领悟快,三两遍便能熟记。但有些同学讨厌古文,觉得文章中的“之乎者也”很拗口,视背诵为难事。其实,这是因噎厌食之心情。
《醉翁亭记》全文共401字,竟用上了21个“也”字,这在古典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与孔乙己式的酸文人挂在嘴上的“之乎者也”迥然不同。欧文中的21个“也”字,个个生机勃勃,生气活现,韵味盎然,妙趣横生。文章因“也”而朗朗上口,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窃以为,“也”字在文中是润滑剂、是乐谱、是小精灵。它们分别起到感叹、设问、肯定、停顿、判断、节奏、韵律等独特又微妙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辉映了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文学革新的高妙之处,这与他的政治革新之不顺而屡遭贬谪的处境和心情密切相关。故而,文章中的21个“也”字就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优势,而是欧阳修的人格精神充分体现。
据报载,1986年春胡耀邦来滁州视察游览醉翁亭时,观看《醉翁亭记》石碑过程中,突然发问:“《醉翁亭记》中有多少个也字?”在未能立即得到回答时胡耀邦自己则饶有兴趣的背诵起来:“环滁皆山也,.....”由此可见,《醉翁亭记》中的“也”多么有魅力,多么深入人心!还有一例,1997年冬,一位省政协委员来滁州游琅琊山时,也向同行者大谈《醉翁亭记》中的“也”字之妙,风趣和建议兼而有之地说“谁能再筑一个‘二十一也’堂?!”应该说,这是一项独具慧眼的妙思建言。也是弘扬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大胆构思和设想。如今人们对琅琊山、醉翁亭已熟视不鲜。造一些别致新奇的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对滁州的旅游事业将大有裨益。问题在于我们要善于多项思维,搞点创造性,既别开生面又别具一格,且花钱不多地办点新鲜事。筑“二十一也”堂之说,对我们应很有启发!难怪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在对《醉翁亭记》中“也”字结论说:“多呼哉?不多也!”我们开发旅游视点方面的“奇思妙想”,也应该是“多呼哉?不多也!”
作者地址:来安县第三中学 电话:13093321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