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3100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6-10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1、滁州(含张八岭)
按光绪《滁州志》记载,太平天国以后滁州“土著十不存三四”,而皖南很多县的记载多是“十不存一二”,滁州的人口损失比皖南地区轻一些,至少应该保留20%以上的人口,估计是30%。
1820年滁州直属县人口有21万,1850年约24万。太平天国以后如果剩余30%,就是7.2万,到如今能繁衍到27万,占人口的50%。《皖政辑要》记载1904年滁州有土著4.6万、客民2.8万。《皖政辑要》的土著人口严重偏低,实际上土著大约有9万人,客民约3万人。1931年滁州人口有16万,也可证明这个推断。客民算作3万人,这部分人到现在能繁衍到9万人,占滁州人口的16%左右。
民国时期滁州也有不少外来移民,比较集中的是1937-1946年,很多淮泗、河南、山东人迁入。1953年滁州人口19万人,扣除自然增长外,其中民国的移民大约有3万人,这部分人到如今能反映到7万多人,占滁州人口14%。
1953年滁州人口19万,现在55万,其中11万人是新中国以来的移民,占人口的20%
综上,滁州的居民构成如下:
太平天国以前土著:27万人,50%。南部的圩区、西南部的山区土著比例较高
清末移民:9万人,16%。以安庆、光州人居多
民国移民:7万人,14%。以淮泗、北方人居多,主要分布在北乡的沙河集、三官集、张八岭、黄泥岗
新中国移民:11万人,20%。各地都有,以周边地区为主,城区移民较多
2、全椒县的居民构成
1820年全椒县人口有31万,1850年约34万。按民国《全椒县志》记载,全椒在太平天国以后土著居民也是“十不存三四”。如果剩余30%土著,那么战后全椒县人口就有10万人。这部分人到如今能繁衍至30万人,占全椒人口的70%。
按《皖政辑要》记载,1904年全椒县土著有5万人,客民1.5万人。客民明显比滁县少很多。不过《皖政辑要》的数据也不对,因为1912年-1918年全椒县人口都在19万以上,1904年不可能只有6.5万人。
估计1904年土著有12万人、客民5万人。这5万客民到现在能繁衍到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
民国、新中国时期全椒县的外来移民不多,几乎可以忽略。
综上,全椒县居民构成为:70%为明清土著,30%为清末移民。清末移民主要来自合肥县、潜山县(参考民国《全椒县志》)
3、来安县居民来源
清代以后来安县区划调整为:古河乡划给盱眙县,盱眙县的邵集划给来安;六合县的烟陈、雷官划入来安。
没有查到来安县在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记载。不过,来安县以南的六合县、以北的盱眙县在太平天国后土著大约只剩余25%,估计来安县也是这个水平。
1820年来安县人口26万,1850年估计30万,战后剩余25%,就是7.5万。这部分人到如今能繁衍至25万,算上六合县划入的乡镇,估计土著人口有27万,占全县55%。
《皖政辑要》记载1904年来安县土著1.9万、客民1.2万,明显严重失实。实际上1912年以后来安县人口都在10万人以上。1931年来安县人口14万,估计1904年有12万,其中土著9万,客民3万。清末的2万客民到如今能繁衍到7万人,占13%。
抗战期间有不少淮泗人、山东人迁入来安北部半塔、杨郢、复兴集一带。1953年来安县人口21万,扣除土著的16万人,估计抗民国时期的移民有5万人,这部分人如今可繁衍至11万人,占全县人口22%。
建国以来来安县也有少部分移民,来自周边地区。
综上,来安县的移民构成如下:太平天国以前土著:27万,占55%;
清末移民:7万人,占13%,主要来自周边地区;
民国移民:11万人,占22%,主要来自北方地区,也有周边移民
新中国移民:5万人,占10%,来自周边各地
(摘自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