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周元桂专栏] 绻缱千载话“永阳”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6-13 08: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缱绻千载话“永阳”
                   ---------周 元 桂
     

   众所周知,来安县曾经叫做永阳县。已事越千载,去时久远。但不知为什么来安人对“永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解放初来城仅有一家浴室,即名“永阳”。在浴室里,关于“永阳”的话题屡闻不鲜。致我童年的潜意识里就认为“永阳”是“来安”的代称、别名,闻之便欣欣然如闻秘亲。如今的来安城,既有畅行枢纽、车流如织的“永阳大道”东西横贯着,又有气吞“青龙”、声腾半城的“永阳市场”南北纵呈着,更不乏有一些店铺馆舍、牌楣幅楹让“永阳”于不经意间跳入人们的眼帘。即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见到“永阳”就如见久别重逢的乡亲。吾邑历史上的建置沿革,先贯畅后曲折地流阴2200多年。来安的曾用名有建阳、顿丘、高塘、新昌、清流(曾反复为名过)、永阳,诸县名相继递更,井然序晰地列在县志中,致有来城几条主要道路被一扬古雅,分别取而命名之。那么,来安人为何只对“永阳”情有独钟呢?这首先因“永阳”出现晚而记载较多,还因“永阳”与“来安”曾有过衔接之唐谊、并存之宋缘;加上“永阳”读音谐柔,词意盎恬,平仄兼有,入韵广易而很有人缘,从而被文人雅士们口笔频用之,使“永阳”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隋开皇九年(589年)始设置滁州(治在清流县),其时吾邑属于清流(滁来合邑),即滁州只领二县(清流、全椒)。唐景龙二年(709年),从清流县中分出东半域而新置永阳县,即滁州开始领三县(清流、永阳、全椒)。《来安县志》云:永阳县是因其县治在城北永阳山南坡上(笔者注:山之南为“阳”)而得名。县志又云:“永阳县城旧治在县北二里许北塔山……山仅如岗,有圣塔寺”。但县志“山川”栏没有永阳山。笔者认为北塔山即早先的永阳山。因为永阳旧城圮废后,邑人很自然地以“圣塔寺”这一标识物来称呼永阳山岗而叫做“北塔山”。这就好比来安人曾把“南转盘”处叫做“大马那儿”一样。山虽易名,但“永阳”却早已冉冉升起,灿耀绵延。唐天宝元年(742)年,滁州改称永阳郡,仍领三县,即此际是大永阳(郡)领小永阳(县)。乾元年间复改永阳郡为滁州。不过时人仍习惯性称州之所在地为永阳郡。如唐时曾任过滁州刺史的韦应物,《滁州志》却在“释道”栏的相关介绍时称韦为“郡守韦应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永阳县为杨吴(杨行密建立的吴国)领地,继而因南唐代吴转而隶属南唐。就在南唐时改永阳县称来安县(仍属滁州)。维时未逾月,来安县便随着南唐献出江淮地域转而隶属后周。三个月之后,又因赵匡胤代周称帝而来安又归属赵宋(北宋)。不过“永阳”并没有因改名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把“来安”扶上马又送一程,从而堂皇地跨入北宋。因为宋朝时的滁州仍沿称“永阳郡”(故有宋一代,滁州地方志多以“永阳”命名,如北宋知州曾皎曾纂《永阳图志》)。宋朝时滁州的全称为“滁州永阳郡军事”,直属京师。这一称谓,令后人一头雾水。通过究考笔者才粗浅领悟,原来州管民政,军管兵事,郡乃州治所在地且也是州的别称。故而宋时滁州志叫做《永阳郡志》,而欧阳修则自称滁州太守,言“州”言“郡”乃不同角度之表达也。那么,宋朝时州级建置之名称,为何弄得枝繁叶茂、错综复杂呢?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施展诈术夺帝位,玩弄权术“杯酒释兵权”密切相关,这里不节外生枝地多言。      
             总之,赵匡胤是怕别人以自己之道还治自身——唯恐皇权短命,江山易姓,煞费苦心地创造出复杂的建置游戏规则。历史实践证明,此招确实奏效,但却给后世的史志工作者留下了麻烦——容易误读误解。例如,道光版县志“集诗”栏中诗题有“永阳”的诗共5首:(1)途中寄杨邈裴绪示褒子——永阳县馆中作(唐:韦应物);(2)宿永阳寄粲律师(唐:韦应物);(3)送永阳崔明府(唐:司空曙);(4)送永阳崔明府(唐:卢纶);(5)永阳大雪(宋:欧阳修)。其中第(1)首直言“永阳县”,无疑写的是吾邑之事;第(2)首的“注释”指出粲律师是当时的琅琊寺住持,且韦应物其时是永阳郡守,显然指的是郡“永阳”而言;第(3)、(4)两首既未明指又无暗示是何“永阳”,且唐诗中也查无两诗,故不能断言所指何处之事。笔者则倾向于两首诗同指的是郡“永阳”。因为两作者同为“大历十才子”,且均为北方人,不大可能到偏僻小邑永阳县来,而到滁州与韦应物等人友聚唱和倒十分可能的,即两诗同时写在滁州;第(5)首《永阳大雪》,由于作者欧阳修是宋朝人,彼时已不存在永阳县(早已改称来安县),加上诗的第一句就有滁州的“请流关”嵌入(“清流关前一尺雪”),故显然写的是永阳郡(滁城)的雪景。既然上述5首中只有一首写的是永阳县的事,为何5首诗都收入《来安县志》呢?窃以为是来安先贤们在修志收集史料时,忽视(或误读)了上述有关“永阳”的弯弯绕史情。尤其是在与清流县“分家”时,见到有“永阳”的资料就抓过来所误致。不过,无论是郡“永阳”还是县“永阳”,都是从吾邑古永阳山冉冉升起的永阳。正是这一历史上的“姻亲”关系,让“永阳”之情韵缱绻绵延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人的一些诗文志传中,常将滁州、来安分别称之为“滁阳”、“来阳”。例如《滁州志》的“寺观”栏目云:“龙兴寺……为滁阳寺刹之冠”。又如《来安县志》的“周都督年谱序”中有“滁阳季珍周公以武进士起家”之句;“集诗”栏的“古城道中”有“又驱羸马出来阳”诗句。此乃难忘古之“永阳”而带“阳”字昵称滁、来之乡音。

作者地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本帖评分记录元宝 活跃度 收起 理由
轻风 + 10 + 10 赞一个!
总评分: 元宝 + 10  活跃度 + 10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31

组织活动:3

签到天数: 82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6-13 09: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阳之历史
通过周老的文章,更加深刻的认识来安发展的一些历史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8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0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6-13 1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历史,知道的人真不多!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2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6-13 1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1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6-13 1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6-15 0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 我们当地人发音 大都是 nan安
要是发 lai安 这个音 感觉嘴咧的别扭
所以 叫永阳 有点顺口吧
{:soso_e100:}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6-15 2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师又出新作,顶一个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