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7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说元朝有“九儒”之贱乃罔言讹传
———由《来安县志》相关记载管窥溯源
周 元 桂
我国古人特别看重“九”字,这是因为“九”是十以内数目中最大的阳数,加上“九”与“久”音同,有既多又吉之口彩优势。故而凡是高、大、众、多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九”来表述。例如,天之巅为九重、九霄;纵横万千的江河总称九派;漫长的冬季称为九九;权威表态谓之一言九鼎等。总之,凡涉“九”的成语或语句,都给人予全重丰厚、意盈志满之吉祥感。但“九”之前加个“老”,则词意大为歧逊,甚至有点戏而欠尊。数十年前的狂热年代里,知识分子被蔑称为“臭老九”,年长者当耳有余音。其“臭”字乃其时狂热之产物,但“九”出何源?许多人由然而生寻根问底之兴。还真有人溯到了源头———来自我国元朝时人的社会地位之“排行榜”。即说元代的儒士(知识分子)位列十个等级的第九等,只略高于乞丐一等,故有“九儒十丐”之说。此堂皇之“史据”,一时为人们笃信不疑。笔者也曾贸然信其凿凿,还曾在一首《念奴娇》中慨叹道:“遥想士晦因元,位卑强忍九”。最近翻阅《来安县志》的“名宦”栏目中关元朝县尹的记载时,忽然潜意识里对“九儒”之说由生逆感———发现元朝时来自于儒的县官们,其帝命之尊、为政之威严和洒脱与“九儒”之贱大相径庭,倒是铮铮然颇有分量之阶层。
因吾邑有志始于明嘉靖年间,自宋始有零星记载;元代的县官(县尹)只寥记三、四人,所记亦凝简,然而却可从中为上述“逆感”窥得栩栩然之实据。请看:元,杜居敬,泰定三年(1326年)任。兴学校、崇教化、政尚仁惠,有古循良风……邑人立碑颂德。蒋居仁,至正六年(1146年)任。精于吏治、民乐其政。凡学校、祠宇、桥梁,糜不营建。郭让,早在泰定元年(1324年)任时,首在毁于宋末战火的来安废城址上,大力兴建县署厅事、仪门、谯楼等,还倡建兰沛桥。可见元代县官为政不分巨细,都担纲独揽,位尊权赫。其气派,比明清时的知县有甚而无不及。尤其是对蒋居仁的生动记载:多谋善政,发号施令,悠然以任。“清心亭”栏云:“公出宰来安,人和岁丰,废坠悉举……集僚友于清心亭上,引觞满酌,常享宴酣之乐”。蒋县尹说:“居仁不才,奉天子命出宰是邑,民之休戚系焉”。观其为政之潇洒,闻其为民之心声,意会其飞扬之心态,深感元朝知识分子俨然社会之佼佼者也!何贱之有?
那么,县域如此,其时的社会大背景是否一水均同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查阅相关史料,扼其要以呼应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三年(1286年),遣集贤直学士程文海赴江南访求知识人才,叶李、赵孟頫等应召至京重用;又命各地选拔生徒数千入太学受教,以备录用。世祖还召令免除儒户徭役。不久又召令汉代大儒董仲舒从祀孔庙。元仁宗曾多次召令才学之士充任翰林;次年又召令宋朝大儒周敦颐、二程、朱熹、司马光等从祀孔庙。元英宗曾一再扩增科举取士之录用名额。至此,元朝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一览昭然,不比大多数朝代逊色。若与同样是异族在中原立国的清朝之屡兴文字狱相比,元帝们倒令人视当刮目。综上不难得出结论———元朝不仅重时儒而且尊古儒,说其使知识分子贱为“老九”,实乃子虚乌有之讹传。
那末,讹传其源何出呢?在笔者的残忆中,似是出自清乾隆时翰林院编修赵翼的《陔余丛考》一书。书中说道,南宋末年的郑所南(思肖)曾说元朝将人分为十等,儒士为第九等,其社会地位仅略高于乞丐。郑思肖(即思赵、思宋)乃南宋遗民,胸怀亡国之恨,对元廷难免有污罔之言,而赵翼作为史学家则不应轻信浮言,致有讹传“九儒十丐”之史谬。更有甚者,明末遗老钱肃润竟说那十等人中的“八民”应是“八娼”,即元时知识分子地位还不如娼妓,极尽丑化之孽言。众所周知,历代统治者为治国强邦安天下,都离不开知识分子。这一常识,郑、钱二遗老不会不懂,只是由于二人(前者宋亡入元,后者明亡入清)的处境,心境相同———都身入新朝而心在故国。为达到泄恨示忠故国之目的,便信口枉言新朝之弊劣,以惑后人。以至造成后人信讹传讹,谬史误人,竟使数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无辜地强忍“老九”之臭,不堪心灵辱创,害人匪浅。其实,这一谬传早有史学家慨然否定。北师大王东平先生就曾撰文指出:“至于‘九儒十丐’,也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元朝儒士的地位并不低,这种等级是不存在的”。如今“臭老九”之呼虽已消声止步,但“九儒十丐”之说尚在人们脑际若即若离,将信将疑,需要人们正视历史,彻底否定这一枉史之说。
既然元朝时对知识分子比较重视,必然对教育、文化都给予相应的重视。这方面,同样可从《来安县志》相关记载窥其一斑: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县尹徐荣重建来安学宫;至正七年(1347年),县尹蒋居仁重修学宫。所谓学宫即儒学教化之所,选求学子于其内进行授课启教,儒学文化韵味深厚。县志“重建儒学记”如是云:“自(元)世祖皇帝混一区宇,以文治天下,凡路府州县,莫不有学(宫)”。可见其时兴儒学是举国开花的文化大餐,这与元廷曾先后召令汉代董仲舒和宋朝周敦颐、朱熹等硕儒从祀孔庙之举,是谋共一策、政通一令的。另从“寺观”栏又可了解元朝兴盛的佛事文化。志载吾邑的寺庙众多,但大多没说建于何时。有兴建时期者共15处,其中有9处是元代兴建的。它们是:龙泉寺、老龙寺、清源真君庙(石固山)、园觉庵、鹫峰庵、天竺寺、吉祥庵(舜歌山)、观音寺、新兴寺。来安古名胜之鼎鼎十景,大多出其内。如:龙泉云气(龙泉寺)、石固呈祥、天竺迎晖(天竺寺)、舜歌樵乐等。尤其是位于舜歌山下的吉祥庵,由曹寅(曹雪芹祖父)为该庵撰写的碑文可知,曾经佛事兴隆,香烟缭绕昼夜,法幢林立、钟声幽鸣于山林之梢。寺外樵歌互答,遮天银杏双立,寺桂飞香迎客、泉水双出于石壁,涌流不息。俨然一佛寺文化之胜境也!这无疑成因于元廷对寺庙文化的异常重视。它与当时的儒学文化交相辉映,是元朝帝王为政的特色之一。知识文化与知识分子是灵与肉的关系,试想在如此昌明的文化大背景下,是不可能出现“九儒”之贱的。但由于元朝是异族统治的朝代,难免存在着民族歧视方面的矛盾。加上《元史》是明朝人编纂的,很难做到明、晦均确确然。故元朝比较重文尊知之国策,很少为人所注视。反之,罔谑浮言却很容易从民间或野史中冒出来。明乎此,谬传元朝存在“九儒”之贱也就不足为怪。
作者地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邮 编:239200
电 话:13093321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