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古开元观史话 周元桂 我县的开元观虽已作古多年,但至今还常被人们每每提起。这是因为开元观与孔雀寺同为吾邑最古老(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建筑物,而且规模和影响都较大。它沧桑了1200多年,于上世纪30年代末被废弃而改建为东门小学。原开元观位置在开元巷西侧,东西跨度约占今县政府大院之三分之一地段;坐北面南,前后三进;其左(东)前方有一眼古井,因附观名而称“开元观井”。开元观初建时(吾邑尚称“永阳县”),址在城北岑湖村(永阳城址在今城北瓦岗)。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观始移至今址(彼时县名为“来安”)。 “观”与寺、庙、庵不同,后三者属于佛教建筑物,尊释迦牟尼为佛祖。而“观”则属于道教建筑物,供奉传世教主真武大帝。观内陈设的仙道模像有泥塑金身,有石雕模像,有木刻模像,大小各异;而且数目众多,分档区归类序呈,栩栩尊尊,仙氛馨浓。信徒多为男性,谓之“道人”。其服饰素雅(黑色或灰色),其最特征的标识是头顶上束发呈螺髻状,有教事活动时会在螺髻上戴一顶向后倾斜的道帽。其道众中只有少数人是以度牒而遁入空门的,他们通常是外乡人;大多数道人是本县人,他们都是被“置之度(牒)外”者,还与家庭有缘涉,谓之“在家道”。据说也有极少数与家庭不断亲缘关系的女性入道,谓之“师姑”。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创立人张道陵为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初始由于佛教如日中天,道教受抑而未能成气候。至唐朝时,(李姓)皇帝们自称为李聃(老子)后裔,道教便神圣起来。唐明皇崇道尤甚,曾于开元年间诏令全国每个县都要建一座道观,并限定命名为“开元观”。无疑,吾邑之开元观就是执行此“红头文件”而诞生的。进入宋之后,由于太宗、真宗、徽宗、高宗对真武大帝一再加封,更使道教崇崇然而仙临天下。到了明代,传说明成祖朱棣在与其侄建文帝的靖难战事过程中,著名教主张三丰曾多次显灵相助,故而明成祖崇道如痴如狂。终明一朝,真武观比比而立。我县开元观就曾名“真武观”,至清才复名“开元观”。 传说,开元观曾因祈愿灵验而仙名大噪过。古时,通常邑内若出现灾情,都由知县到坛、庙祈愿消灾。清嘉庆十九年,来安曾久旱不雨,灾情重迫,其时的伍姓知县便选择了开元观求雨。按灵规,知县必须事先沐浴净身。可能伍知县一时疏忽,没有沐浴便匆匆前往。不料刚进观内便无缘由地跌倒在地,起行数十步后,又突然倒地。伍知县一怒便退出开元观,欲去斜对面不远处的观音庵求雨。没走几步经过开元观井时,忽然又无缘由地跌入一妇人的涮衣水盆内。弄得伍知县像落汤鸡似的沮丧又愤愤然,便回府洗浴换衣服。其浴毕穿衣时,发现桌上有一字条,取而急观,原来上面写的是借用《百家姓》上的四组姓氏谐音说事:看你“周吴郑王”(一本正经),实则“米贝明藏”(体脏),未浴“经房裘缪”(未浴是大谬的),叫你“雷贺倪汤”(落汤鸡)。阅毕,伍知县恍悟而悔悔然。刚好沐浴过,便立即再去开元观烧高香、重叩首。果然在傍晚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从此开元观仙名大振。据说观改为学校之初,仍有灵灵怪怪的事发生过。10多年前,因扩修来城东西大街,开元观井(完好的)被“吴宫花草埋幽径”了。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南宋初来安人李守智先后与岳飞、陆游缘遇并得助之史事。道光版《来安县志》的释道栏,摘陆游《入蜀记》中有关李守智为道并得助的情节载入其内:家庭富饶的李守智,因避宋、金频频交战之动乱而进吾邑开元观为在家道。后又去泰州天庆观为道人。1130年岳飞任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李守智因机缘受到岳飞赠度牒之关助而正式遁入空门,从而由“道人”变为“道士”。后来岳飞在浔阳(九江)驻军并兼任州守时,又让李守智到浔阳天庆观任观主。40年后,《入蜀记》载陆游目睹记实曰:“游天庆观,李太白所谓《浔阳紫极宫》也。太白诗刻有一石。见观主李守智……所奉老君像乃唐人所塑,特奇古。又有唐明皇帝金铜像,衣冠如道士,气宇粹穆……李守智者,滁州来安人,自言家故丰饶,遇乱弃家为道人,大将岳飞以度牒与之,始为道士。至今画岳氏父子事之”。李守智画被冤杀的岳飞、岳云父子像来供奉,乃冒死之诚,可见他对岳飞赠度牒及多次关助感恩戴德。 不难想像,李守智家庭富饶,当为知书达理、慧智善言、非同凡响之人,才有缘先与岳飞交往,后与陆游温情对话,并于李白为之题诗的天庆观(紫阳极宫)中为观主数十年。历历楚楚地被陆游记而史之。此乃确确然之史实也!岳飞乃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陆游乃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李白乃诗仙、华宝,赫赫然之古代三名人,通过“李守智者,滁州来安人”之史载为媒介,与吾邑来安县珍珍然密切关联起来。显然为吾县之沧桑史添上重彩两笔,也使开元观大为增色。 作者地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邮 编:239200 电 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