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0647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1-22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5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记来安县第四中学朱园老师的先进事迹
来安四中 唐学军 董玉忠
2013年2月15日(正月初六)清晨,寒风凛冽,来安县殡仪馆门前长长的甬道里气氛比平时凝重了许多,空气里透着哀伤和悲痛。过往的行人无不被一幅画面震撼着:数百名自发而来的学生和家长冒着凛冽的寒风,手捧鲜花,打出“朱圆老师,我们爱您!”“朱老师远垂不朽!”“朱老师,一路走好。”的横幅,面色悲哀、心情沉痛。他们要在这里送别一位最普通、最平凡、最可敬、最可亲的年轻女教师——朱园老师。哀乐响起,人们纷纷落泪。人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那么朴素的、善良的、敬业的、友爱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同事、更有她时时牵挂不舍的学生。
一、事件回放,人民教师坚守最后的讲台。
2013年元旦过后,朱园老师象往日一样到校上班,感觉到头晕乏力,但她认为是一般的感冒,没有在意,继续上课。学期即将结束,她不想耽误学生的复习课,而且下学期时间短,她要提前给学生上部分下学期的内容。
元月10日左右,她的病情发展成高烧,医生建议她休息。想到课没有上完,想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想到期末众多的班级事务需要她这个班主任去处理,她选择边吊水治疗,边坚持工作。
元月16日上午,高烧让她无法坚持,她请邻班班主任代她照看本班课间操,自己去医院吊水。吊完水后,她强忍病痛赶到学校上了第四节课。“朱老师竟出现在讲台上,手里依然捧着英语书,脸上也依然挂着平时的笑容,可现在看来她的笑容是那么的苍白。”下课铃响,朱圆上完了她短暂的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她真的很美,一直美到了最后一节课。”
下午,病痛折磨得她不得不向学校请假,在家人陪同下赴南京检查。从此,她再也没能踏入她热恋的四中校园。2月初,朱园老师被确诊为“EC病毒感染的噬血细胞功能症”,凶险万分,目前没有治愈先例。
2月13日下午四时,朱园老师病逝,年28岁。
二、上善若水,乡村女孩彰显人性光辉。
朱园老师出生于明光市自来桥镇,2007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同年被招聘到来安县第四中学任教,任初中英语教师。由于来自农村,朱园深知父辈的艰辛,始终保持着一个乡村女孩的本色——勤劳、俭朴、孝顺、善良。同事们都能回想起她这样的一身打扮:穿了几年的风衣,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极其廉价的运动鞋,肩挎20元左右的一个帆布包。她这样的年龄,应该正是爱美的年龄,她却没有任何名牌服装,甚至于任何女孩都有的长筒马靴和挎包。因为她知道,她节省每一分钱,都会给爸爸妈妈减轻一份负担。她节俭却不吝啬,朋友同事办事她出份子,每一次的爱心捐款她慷慨解囊,为班级事务她毫不犹豫地自己拿钱。同事回忆,朱园工作的第一月工资替爸爸买了一块手表,了却了爸爸多年的心愿。听说张山狗骨头很有名,她又把喜欢吃狗肉的妈妈接来,专程去张山品尝。朱园病逝前后,妈妈一个多月眼泪未干,常常念叨:“我的好女儿啊,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病重期间,朱圆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好,可她依然牵挂她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依然为他人着想。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可能好不了了,好在我没有结婚,我没有拖累别人。”妈妈跑到外面,放声大哭。多好的女儿啊,到此时,还想着没有拖累别人,可你那里知道,妈妈宁愿替你去死啊。2月5日,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去南京看望朱园,她强忍病痛,虚弱地和同事们一一打招呼。同事们从她的眼神里读懂,她的梦想在三尺讲台,她的心留在她的学生那里。学生们要去看望她,她跟同事说,不要让学生来,医院里气氛不好,路上也不安全;有三个学生违规在课堂上玩手机,被她临时保管,本想期末归还,可她做不到了,她叮嘱爸爸,一定要请学校领导把手机还给学生,他们都是好孩子,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的;还是有学生去看望她,她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学习,保重身体。她是在用最后的生命告诉学生们,什么是人性的光辉!2月12日,在去苏州检查回来后,朱园老师知道时日不多了,对前来探望的堂兄说:“哥,我可能只有三、四天时间了,你们要好好保重身体”。面对死亡,朱园没有丝毫畏惧。生命不再属于她,但她还要为生命祈祷,为亲人、同事、学生祝福。我们无法注解,或许只有源自灵魂的善良,才能铸造如此的坚强!
三、一专多能,心理学学士励志做全能型教育工作者。
朱园在大学里的专业是教育心理学,获学士学位,并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此之前,学校里的老师们虽然或多或少学过教育心理学,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担负起专业心理咨询的重任。她的到来,让同事们眼前一亮,才知道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谈心、谈话,而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科学的程序。后来,来安四中以她为主成立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举办的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她教过的很多学生与她有过心理交流,接受过她的心灵点拔,无法排解的心理纠结因此而豁然开朗,可谓“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可以说,没有朱园的到来,来安四中的学生心理咨询领域依然是一片空白。
朱园到来安四中那年,学校紧缺英语教师,由于她在读大学本科时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功底扎实,学校决定让她从事英语教学。朱园有个特点,接受任务时毫不含糊,也不豪言壮语承诺什么,只是在以后的工作中用结果证明自己。初出茅庐的她,既无一般的教学经验,更无英语科的教学技巧,她的选择是,边教边学,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她把全部的心都放在教学上,她会为检测不及格的学生辅导,会将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的同学及时‘拉’回来……”她既是严厉的,又是和善的。“因此在她的课上,同学们都是认认真真听讲,规规矩矩答题。”她的手机为学生24小时开机,随时答疑解惑。“一天夜里…十一点多…朱老师知道我的困惑后,立即为我讲解定语从句…第二天又问我是否搞清楚了…”为了节省学生时间,她宁愿自己多花时间。“朱老师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为我们准备了她自己总结的重点、要点,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复习。”付出终有回报,2010年中考初出茅庐的朱圆老师所带的外语学科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本届有望冲刺全县第一。
工作五年半以来,朱圆担任两届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充满艰辛,但她乐在其中。经验不足,她就在“勤”上下功夫。她比学生早到,比学生迟走,“她以身作则。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总能在早晨六点半看到她在九班的身影。”对学生她充满“爱心”,她的“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学习上、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校园内、校园外。“朱老师的叮嘱声至今仍然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有没有吃早饭?’‘你衣服穿的怎么这么少,小心感冒。’”“初二的时候因为离家太远,所以中午我在学校吃方便面…朱老师知道后主动跟我妈妈讲以后带我去吃饭。”“导”则是作为心理学学士的朱圆最擅长的。“朱老师是学心理的,同学们有心事什么的她都能从言谈举止中发现问题,然后交流,替同学们排忧解难。”她的班级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她与学生一同策划文艺节目、运动会项目,争论不休;一起评论班级里谁最帅、谁最靓,开心地笑;一起谈论偶像、探讨莫言,互相取笑…学生愿意称她“老班”,而不是朱老师。一个充满活力、目标明确、并众志成城朝目标迈进的班级必定是优秀班集体,她的班级正是这样的。2010年中考,她的班级13人进入省重点中学,其中育才班5人,本届有望突破20人。这在全县都是骄人成绩。
二十七春秋,短暂人生刚刚扬帆;五个半年头,未尽事业梦断讲台。朱圆已去,留给人们无尽哀思和遗憾。也许她不追求伟大,但人们看到了力量;也许她原本朴素,但人们读懂了纯真;也许她不够漂亮,但诠释了“美”的含义。“朱圆老师所做的工作是平凡的,为人处世是谦逊的,教学的态度是务实的,对待学生是充满爱心的。”“她是学生的好老师,老师的好模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朱圆老师最好的评价。
(注:本文“”处,除语法需要外,皆为同事和学生回忆的原文。)
2013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