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周元桂专栏] 周球家世溯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11-17 1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球家世溯源
                                                                                周元桂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初,周球降生在来城东南十五里的周大郢。其兄弟四人,球为季子(老四)。其父懋德(字萃衷),好施舍,喜扶弱济贫。屡有义举,有号召力,曾多次率地方义勇击退流寇犯掠(“县志”有记载),乃当地有威望的绅长人物。球长兄名适,有勇有谋,因却寇功,任守城把总(“县志”有载)。周球魁梧高大,豪爽仗义,少年时便与其兄一同多次参加其父率击流寇的战斗。从而锻炼了球的体魄和胆识。球幼好兵书,会武功,能行文,能写诗;二十多岁便获取武举人功名,进而赴京考上武进士。周球生于明末,起于清顺治年间,辉煌于康熙初年。此际正是清朝开国之初,复明势力此起彼伏,藩王割据横横然如鲠在喉,国未定鼎,帝幼而金銮不稳。急需能平藩定国、拓土开疆、砥柱安天下的大略雄才。周球正逢其时,得能建功立业。其平定三藩之举,无疑属开国元勋之贡献。固而成为兼有右都督和左都督的三晋总兵官,跃居正一品官阶。且逝后获封太子少保、御赐葬、立牌坊(三处)、赠恩荣匾等殊荣。其威荣影响绵长,勋勋然三百年。吾族随之一跃成为皖东旺族。周球子孙大都有功名、有官职、有政声,《来安县志》中有传或有记载的共14人,且大多数为文职官员,著书立说者3人。丁旺族辉,轰轰烈烈直到1938年日寇炸毁吾族祠堂后,才削弱了家族之辉煌。
    600多年前,族祖三兄弟由泗州(实际吾族源自苏州,后文有考证)来周大郢定居,至周球少年时代已300多年,其时的周大郢已颇具规模。因人口渐多,便以周大郢为中心向四周移居,为了不淡化族缘,都在新建村庄名后带上“周”字(如:旗杆周、瓦屋周、地里周、罗寺周等)。现今许多乡镇都有族人定居,以水口镇居多,其次是来城。来安地处江淮之间,是历史上南北交战频仍之地,历来动荡不安,持续久居之民户很少,而周大郢却庞立于来安乡野600多年之久。原道光版《来安县志》内有一页古来安地图,有些集镇没出现在地图上,但特标出周大郢之位置所在。周球的功绩,不仅是族人的骄傲,也被昔日来安百姓所自豪。“周球得野马”等神奇故事的广久流传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如今关于周球的传说已有多种版本,但史实应以史、志和考证为依据。有清一朝,周氏旺族乌纱代出,直到民国时期周大郢仍然志士能人辈出。如蒋经国同学周霖钧,大学毕业后便被蒋经国带到赣州共事(现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生母章亚若也与蒋、周再此共事),后任余姚专员兼奉化县长;去台后为台军政治部主任、台北市市长。霖钧有四子,“传”字辈之下,以“中正和平”各置一字,老二周传正后改名“周正之”,15年前便是台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将);其侄周正文为现今台军之中将;其余三子都在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族人中赴美留学者有多人,解放前夕去台赴港者众多。族人中的中共英才也魁魁比立。如周元兆,是中共早期党员,在南昌起义中牺牲时,已是副团长。(解放初,其老母的赡养事宜,是有周总理证实并安排的。),还有周曙、周元首、周达昌等。已故族兄元首(厅级离干)与笔者谈家族现状时,曾对我说过:“但愿周球后人不要在“爱莲堂”(吾族之堂号)上抹黑!”。此言极是,吾当与族人共勉之。
    笔者幼年时便耳熟能详族传两幅对联,其一:“细柳家声久,爱莲世泽长”;其二:“军营汉细柳,礼学宋濂溪。”,两联所说的是同样的两则史事。上联是指家族之远祖周亚夫屯兵细柳营时,军纪十分严明,并被汉文帝所亲身感受然后大加赞赏的故事。周亚夫汉初为大将军、太尉。其父周勃(吾族尊为始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功臣,任过太尉、丞相,被封为绛侯。刘邦死后他曾为汉室免遭覆灭而立下殊功,其概情为:吕后扶植其娘家诸吕(侄儿等)丰羽而势起后,欲篡汉夺帝位。正当窃篡之举即将告成,为首者率众欲打进皇宫时,太尉周勃正昂立于宫门外,对篡众大喝一声:“有周勃在此,谁敢作乱?”众逆贼闻风丧胆,鼠窜而散。周勃率众追杀,一举粉碎了汉朝立国之初的一次特大的阴谋叛乱。上个世纪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在褒赞华国锋的广播讲话中曾说华“厚重少文”,此即“史记”对周勃评价中的描述之一句。试想,周勃粉碎吕后扶植诸吕篡汉与华国锋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夺权阴谋,是何等相似。下联指的是北宋时的大儒周敦颐(字濂溪),乃吾族的传承先祖。关于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见笔者摘引的以下一段文字便知,即中纪委主办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于2010年5月11日整版刊载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一文中写道:“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夫之曾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限于篇幅,不作释注)。故而,周敦颐在历史上不以官职(任过县令、知军州)闻名,而以学术闻大名。其《爱莲说》更是闻名千古,已被选进现今的中学课本中。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乃千古名句。因《爱莲说》对后世子孙有垂训价值,致有吾族堂号谓“爱莲堂”。
    2002年,笔者从“扬子晚报”上见到“两个伟人的周庄缘”一文(指周 恩 来和鲁迅),以及另一篇关于吾周氏的研究文章,从二文中发现周敦颐后世族谱第五代(有一位名叫周瑾者)和第六代两代(当在南宋初期)已落户在苏州。去年笔者又查到一则史料,即周敦颐幼年时因丧父而随母久居在其舅父(其时为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家。郑家广植荷莲,周敦颐赏心不已,并与莲花结缘。故而后来有绝世名篇《爱莲说》问世。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周勃乃吾族之始祖;周敦颐是吾族“爱莲堂”之始祖;周瑾乃吾族在苏州脉系之传承祖。但愿族人能珍遵祖训,以莲之高尚品格,耀誉吾族之“爱莲堂”。
     文中涉及两位周氏伟人—周 恩 来和鲁迅(周树人),他们的堂号也称“爱莲堂”,即都是周敦颐的后人(鲁迅比周 恩 来长一辈)。对此,笔者无意攀扯,只是因引文所不得已而涉及,不去搞不必要的横联。
            关于吾族源自苏州之推论粗考
    2011年9月,笔者曾从报上看到一则史事记述:明朝立国之初,由于朱元璋怨恨苏州的大户们当初诚忠于他的劲敌吴王张士诚,便将苏州有影响的大姓巨族强迁至今苏北境内。据南京的一位周姓研究者的报载文章云,被迁大户中的周姓一族分为十支,有八支落户在以大丰县为中心的域段内,另两支迁往古招信县境内。一个偶然机会,我去明光女山湖旅游而得知,女山湖镇(原名“旧县”)古时隶属泗州盱眙县,也曾隶属过招信县。那里曾有周、何、吕、范四大姓的祠堂雄然比立。分别为周敦颐、何侵、吕祖谦、范仲淹后裔。笔者于儿时常听叔祖父提到“大周招信,阊门道瑾”之说,经查得知,古时苏州城有个阊门,“瑾”应是周瑾,道县是他的祖籍(周敦颐乃湖南道县人),即落户苏州的周瑾是住在阊门附近的。其后裔被强迁到泗州招信县(城址即今明光女山湖镇);“大周”当是招信城内的四大宗祠(周、何、吕、范)之中,周祠规模最大,抑或周氏在迁居招信的移民中是最大的人群,抑或周氏在四姓中为第一大族。至此,吾族之八字言传,得到演推以证。由此可以粗作结论:明初移居周大郢之周氏三兄弟“来自泗州”一说,具体而言是来古自招信县(今明光女山湖地区),进而溯推,亦即发脉于苏州。
                                                                                        作者:来安三中  周元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31

组织活动:3

签到天数: 83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1-17 16: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家的历史也是来安文化的荣耀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