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周元桂专栏] 民 居 情 愫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11-29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居 情 愫
周元桂
如今城市居民蜗居于单元楼之斗室中,堡封于钢筋水泥之内,面对望不断那竞展参差的横市重楼,忍受着障目短视之郁闷;难寻远眺旷怀之空间,楼民们难免会被逼得心灵出壳,只好用神游田园美境来宽慰自己。鄙人即是这类神不守舍之不安定分子——时常冥思神游我曾经久居过的山乡、古镇,寄宿过的山环水绕之村舍,以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韵绵绵、址境景特之出生地。那山山水水、花明柳暗之田园风光、村落古趣,对“田园饥渴症”者,颇有画饼充饥之功效。
学生时代,每次放假归里,越近家村越亲亲然注目村容乡景:渠边野花牵衣献媚,河畔牧童追逐嬉戏;撒欢远迎我的袅袅炊烟;鸡盹篱笆上,犬呢衣角下。家园内的桃、李、杏、枣、桑、榆与观音柳,皆挥枝摇叶相迎;即便那泥土剥落的墙角之细碎的野花,也风情万钟地借风婆娑示意。那时村民们每日见面,总是互绽笑容或招呼或短聊;近邻间常有人捧着饭碗串门子,边吃边聊。下田干活,虽有田畴重隔,彼此还会以山歌田曲,互唱心声。夏夜,又都置床、席于户外,尽兴海聊。有四合院人家,常为村邻的话巴兼听书场。其乡情之乐,淳淳然、惬惬然。那时的城镇居民,大多为一条龙平房,人们进进出出也都笑颜相见,互通有无。夏日之晚餐和纳凉,犹如置身于天然话巴,彼此乐道家庭琐事、工作顺逆或偶得趣闻。其气韵和心态之质朴,亦如农民一样的“草根”。因为他(她)们没有脱离田园和乡风。
由于城市化之一己优势地吸引,许多人离开了村庄田舍、青山丽水,抖掉绿韵和草香而欣欣然进入城市,住进了社区、雅苑的高楼大夏。苑民们各怀“山南海北不相干”之心态,互有“客从何处来”之陌生感。同一宅楼之户邻,大多相视陌漠或淡淡然示意。同一单元之紧邻,也只有“似曾相识”的眼熟感,偶而相搭讪。楼民们尽皆躲入“鸽笼”中拒天绝地,成为自封自闭、无情无义的半空之“神”。人们只能不时从铝合金“隧道”窗伸头向外看看那逼仄的天空,用眼神抚摸对面宅楼的后背,至多再添上邻家的窗卉或衣挂。偶有一、二只小鸟飞来,啁啾几声,看着不对,立即悻悻然离去。留下了寂寂然、困困然和不得不生发的喟叹。多愁善感者,心中难免翩翩然起怀旧情愫,想去往日那些能看到天、踩到土,哪怕只有一小块非水泥地面的小天井也好的居住环境。然而客观条件却吝而不给。多情者只好虚拟“侨置”一些昔日的田园乡景——竹篱小溪、古井石栏、园林花草、小桥流水、岸柳山松、袅袅炊烟,甚至四合院、小天井,以至雕花窗棂、粉墙黛瓦,以此聊以自慰。因为“侨置”于东晋时就出现了,它确有充饥解渴之医心良效。
隔世重楼横霄汉,心中涌绿波。失落感驱使我,每每走出千楼一面的丛楼,或回家村,或去曾经爱恋过的山乡、山镇,徜徉于山环水抱的天然绿境,踯躅于树荫叠掩的村落园林,从而自我解放几回。近些年,应昔日的学生之邀请,屡去离城30公里的邑之北境,去接受山阳绿韵之洗浴。一日,我们师生正于深山中寻寻觅觅之时,竟被异观新趣引入一幽静“原始”的山谷里。眼帘中展现出陌生的画面——雄势的山峦,横看为岭侧成峰。由此想起苏东坡之哲妙,心中肃然起敬。山下有小溪潺缓流过,山脚伸展延绵泻向平野村落,清新的空气混合着山花野草香和泥土之沃香,以及不容忽视的茶园之飘香,氤氲弥漫。怡神惬意,美不胜收。移目村落,目不暇接,树与竹“分工”比掩民宅,阳光于宅前推出山村特有的田园画面:鸟语枝叶内,蔬园蜜蜂吟,池荷竟红翠,鸡鸣小犬吠;塘边捣衣女,檐下编篾翁,院内喂猪媪……一切竟是那么和谐温馨、那么乡情农趣地镶嵌在幽谷之阡陌中。更引人着意一观的是竹园后面的两座黛瓦粉墙、古色幽雅、小巧而别致的宅居,恰似山村风景画之点睛两笔。观此胜境民居,我们虽惬意,但更多的是羡讶。如此凿凿“天然”之山村民居环境,竟然能一任时光流洗而保持着彼此的默契及与一方水土相生相谐的灵性。吾激奋的心情与之共鸣起来,不禁脱口低吟古人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园里”。吟罢,疲惫之身心得到慰藉和安抚。徘徊其间,如饮醇醪!
由此而澄心顿悟:原来,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落后的却常常蕴含着合理的、科学的、值得珍视的天然元素。可见,民居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它不仅有美好的回忆,不仅有淳朴的民俗民风、良辰美景,也有淡淡的乡愁沉怨、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与丢失的懊丧。更值得憾叹的是,旧时的村落民居已逐步走向消失。有学者撰文指出:“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村落的催毁力度,绝不逊于古代战争。”惜哉,哀哉!但愿社会潮流的忽误之痛,能引起方方面面的警醒,使事态有良好的转向。
古人根据气候、地形,依山傍水建造气韵爽朗,安神宜居的村落、乡镇(如皖南之西递、宏村),是我们处理居住环境借鉴和学习的榜样。尤其要借鉴那些体现民族风格和建筑艺术的方法和技巧。但愿建筑师们,少造一些方正呆板的“火柴盒”式灰楼,少造一些崇洋不似,媚古走样之不伦不类的楼,少搞一些缺乏人性化的住宅楼设计;多建一些具有园林意趣的住宅楼,多搞一些人性化构思以兼益人们的民居情愫。但愿今后之民居,能让人称好呼妙!
作者地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邮   编:239200           
电   话:13093321368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3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1-29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落后的却常常蕴含着合理的、科学的、值得珍视的天然元。{:soso_e179:}
二,但愿建筑师们,少造一些方正呆板的“火柴盒”式灰楼,少造一些崇洋不似,媚古走样之不伦不类的楼,少搞一些缺乏人性化的住宅楼设计;多建一些具有园林意趣的住宅楼,多搞一些人性化构思以兼益人们的民居情愫。{:soso_e179:}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