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周元桂专栏] 未入县志的县令原来是大腕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4-22 16: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入县志的县令原来是大腕
                                           -----偶缘发现南宋史学家曾为来安令

                                                                                周 元 桂
            
          古之县官乃一县之“首”长,副手及吏员不能称“县官”。古代县官的称谓,元朝以前称“县令”,明、清时称“知县”。 《来安县志》因问世较晚,唐以前的史料多佚散;宋代虽有所记载,也只有十之一、二,且都是后人从国史中移载而来。如曾受过宋徽宗大力旌表的苟孝子行孝事迹,就是从“宋史”、“明史”中找回的。至于对县官的记载,唐以前无记载,北宋时段原亦无载,后来也是从其他史料中搜索出几“令”只记载姓名入志,使后人不知“县令”是何面目?南宋初,因邑境遭战祸动乱,基本无史料记载,或些微有之也毁于战火。故而《来安县志》的“县令”栏之南宋时段,空无一顶乌纱帽。可谓每观《来安县志》,便令人惜唐憾宋,深感邑史失重!直至明清,县志上的知县阵势才小成气候,史料陈述才略有板眼。并且从明至清知县们逐益 “神气”起来,把县官当得铮铮然有声色。他们大多爱民尽责,竭诚为民生、民安着想;显贤能、尽仁智而给百姓以好感。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为百姓所崇敬,他们离任时士民赠荣旌送,之后还建祠祭祀之。值得推崇的有:明朝的魏大用、刘正亨、袁翎;清朝的伍斯瑸、韩梦周、钟希贤。尤其是魏、韩两位知县的官德和贡献,时至今日,人们还每每提及。不过,以上县官虽出类拔萃,但毕竟是皇权宝塔的基层官员,位低势微,影响有限,至多小有名气,他们后来无人官运享通,而成为高品级官员;也无人在学术、文才方面成为“大腕”人物。行文至此,笔者是要引出一位未载入《来安县志》的“大腕”县令。即近期笔者从阅读中发现,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曾于淳熙年间任过来安县令。窃喜县志之“县令”行列的南宋时段,即将有一位重量级人物从容正步登场。这位古来安之正宗的父母官,可能因史料散失,“无身份证”而未能走进《来安县志》。一旦归“来”享“安”,必然众目睽睽,理当隆重推出,让这位著名的史学家冠冕堂皇向邑人亮相。
          王明清(1127——1204年),字仲言,南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是宋初著名学者王昭素的后裔。王明清的祖父王萃(字乐道),曾为欧阳修的学生,乃饱学之士。其父王銍乃宋代著名史学家,曾以毕生精力,撰辑两宋史述,对当时国编的三朝国史,多有匡正。其史著《黙记》,对北宋历史,尤其对宋太祖赵匡胤成就帝业之史料记载,详实而生动。其母是北宋宰相曾布的孙女,有名门家风之娴德品素。由于王明清出身在史渊文厚的家庭,幼年便有耳濡目染之利因。加上他敏史喜文,博闻强记,十五六岁时已能博识当朝典故、前朝名人轶事。常常面对长者考问,回答得历历滔滔,了如眼前。其父不仅对他言传身教,且以儒然轨正的家风、家规着意培塑之。王明清少年时,其父常延请当时的饱学名士及德高品正之官界名贤,如叶梦得(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朱敦儒(词坛大家、世称“词俊”)、徐度(吏部侍郎、史学家)等,登门传经导教。在他十岁那年,就曾面对德高望重的二长者考问国史知识(“询以国史数事”),而对答如流、分毫不差(“随即应之无疑繇”)。王明清成名后,凭自己习知历朝史实及典章制度之优势,潜心史著工作,前后耗用近40年时间,终于推出史料珍贵的巨著《挥麈录》。《挥麈录》主要记载两宋原汁原味的史料,尤其侧重详记了两宋间大动乱时期的珍贵史料。著成后,举国瞩目,朝野共称赞。王明清的史文好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赞扬道:“王性之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莫不能记。对客指画诵说,动数百千言,退而质之,无一语繆”。《挥麈录》跋的撰评者赞曰:“明清以史学知名,父子并称博学”; 《四库全书总目》称赞王明清“博物洽闻,兼嫻掌故,故随笔记录,皆有裨见闻”。可见,称王明清为“史学大家”不为过也!
王明清一生以写《挥麈录》为主任,并且如痴如醉、殚精竭虑地耗尽大半生精力。他为官较晚,先后任过滁州来安县令、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泰州通判、浙西参议官等朝廷命官。王明清任来安县令时间应在淳熙(1174——1189年)中后期。王明清的史文之友都乃名家,如陆游、章冲(丞相章惇孙,曾任滁州郡守)、王禹锡等。但王明清似乎心不在官,而在于专心撰史著也!早在他未任来安县令之前,就曾到滁州拜访知州徐度,进行史学考问式交流。之后,王明清在任来安县令时,又曾趣味盎然地到滁州考究志书《图经》,了解立有赵匡胤塑像的端命殿之来龙去脉,并究言探语地感叹一番,记入《挥麈录》中。可见王明清对滁州并不陌生。他到来安为令,应是轻车熟路。王明清的《挥麈录》主要采集皇家典章制度和上流人物之趣闻轶事(来源于所搜集的奏议、碑文、制诰日记、墓志等)。山水景物及无奇不异之事与物很少涉及。所以他虽熟悉滁州,但史著中只提及端命殿,以及欧阳修的一些旧事。大名鼎鼎的醉翁亭,也未能诱使他发“蔚然深秀”之记兴。值得纳梦的是,王明清作为来安县令,来安却没有任何史料进入他的法眼。此情状似不可思议。然而,若想想他采集史料的原则和范畴,则又可以谅解。因为当时来安还没有与他对上口径的史料可记。
      言为心声,著作折射作者意愿。既然王明清是位大学问家型的县令,不妨对其代表著作《挥麈录》了解一下。如作提要,即须留意史料来源的“真实”和“原始”两个特色。如王明清记载宋徽宗玩“花石纲”而劳民伤财,激起士民怨愤时,毫不遮掩地指出:是时独有太学生邓肃呈诗徽宗曰:“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东风”。他还如实记录了宋徽宗迷恋方士丹术,企图炼出能长生不老之丹药。一旦丹药炼成,自己又不敢先尝,却把亲信臣子叫来尝验。结果此臣子一命呜呼;还使几百户民居惨遭火灾。王明清还形象地记载了谏官陈禾,斗胆拖住宋徽宗衣裾行谏,招致“身罹刑辟”之可歌可泣情状。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往北国,宋高宗被金兵追杀得到处躲逃,竟能多次侥幸虎口脱险,其能“侥幸”的真正原因何在?《宋史》记载是由于诸多效忠朝廷的将领,顽强抗敌以护卫高宗之故。而事实并非如此。王明清独具锐目地察觉到,其时宋高宗之所以能多次大难不死,临危脱逃,主要是得到地方人民武装和下级军官的誓死捍卫,才得转危为安。王明清特意详记两例真实又形象的史料以证之: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举国南侵时,宋高宗逃至泗州招信县境内时,被金兵围住不能脱逃。千钧一发之际,招信县县卫率弓箭手百余人,如雨之剑射向金兵,敌不敢前,使高宗得能脱逃。古招信县城址即今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镇(位于淮河南岸)。民间传说的“泥马渡康王(过长江)”故事乃子虚乌有之神话传说。真正史情实为招信县卫之功矣!另一次是,金兵追杀宋高宗至余姚,知县李颖募乡民(地方武装)抵御金兵,乡民们智勇兼备,出没不定,金兵不知虚实,“彷徨不敢进者一昼夜”,使高宗得能登舟避去。反之,那些高级将官除了降敌,大多是望风逃遁。而在金兵自行撤退时,他们又领兵进入空白地点,冒领“战功”。这些无良将官有时还纵其部下掠取民家窖藏。对此,王明清说:“深感兵多将庸,其危害甚过金兵肆虐”(“毒甚于虏”)。但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真正的爱国将领(如岳飞),反被陷杀。可见彼时乃恐怖年代。众所周知,岳飞是被“莫须有”罪名枉杀的。王明清指出使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人,正是北宋末年盛行的诬栽之风。至南宋,甚至皇家宗室,也会被蓄意污杀。王明清的史料记载得如此原汁原味,令人耳目一新;他信守史家以“记实”为生命的原则,令人肃然起敬。可见,吾邑这位900年前的县令,不仅是“大腕”而且是“大胆”!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三中
                                                              邮编:239200
                                                              电话:13093321368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31

组织活动:3

签到天数: 83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4-22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来安历史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4-4-23 16: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潜心研究历史,是我们学生也有幸了解来安更多的前尘往事。顺祝老师春安!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4-23 23: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致敬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4-23 23: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致敬。。。。。。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225

组织活动:11

签到天数: 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4-24 08: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不为人知的的历史啊。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