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89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2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
王昭君
黄河静静远天来,
青冢凄凄草木衰;
大漠风尘尝蔽日,
长空雁阵复徘徊。
香魂有意怜芳草,
环佩无言化尘埃;
千古词章道不尽,
文人各自抒情怀。
正值阳春三月的时节,群山万壑,鲜花烂漫,树上的鸟儿,出双入对。香溪的岸边,一条官船正将解缆放舟,岸上簇拥着依依不舍的送行人群,船上站立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孩,她强忍住欲滴的泪水,努力的搜寻着人群中年迈的爹娘;船已启动,岸边的人群由近而远,渐渐的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这位女孩就是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颂的王昭君;她的身世、她的功绩以及她的传奇的经历,让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推测与怀想。诗圣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对她的命运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与怜惜。“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 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幽怨曲中论。”而王安石的诗歌,却又有另外一种意境;他着力从人性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而更多的则是歌颂了王昭君为胡汉友好做出的历史贡献,董必武同志的一首四言绝句,为她作了最好的诠释。
《谒昭君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她的出生地在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因为她的美貌在当地可谓无人不晓,又恰逢汉元帝广招绣女,使她在十六岁花季的年龄,被招入了掖庭,用时下流行的词语叫后妃预科班实训基地。由于她不愿贿赂权贵,在这里一呆就是三年。十九岁这年,由于一件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当时的北方匈奴人,发生了五单于争位,使匈奴的势力,严重削弱,而得到汉朝帮助的呼韩邪单于,为了表达真心与汉朝结好,就来到长安,提出愿做汉朝的女婿。汉元帝慨然允诺,以往和亲,都是选一位皇室的千金小姐替代公主,远嫁西域;这回因为形势不同了,他要在宫女当中,选五位女子让呼韩邪单于挑选。消息传到掖庭,女孩子们听说要嫁到蛮荒的沙漠腹地、遥远的塞外雪域,谁都不乐意去,而王昭君却有着自己的主张,他自愿报名,愿做胡汉和亲的使者。等到临辞大会这天,汉元帝召见王昭君,要以皇家的礼仪,为她送行。当王昭君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时,出现了一幕被记载在正史上的奇特场景;《后汉书》用了短短几句,就把这一场景描绘得精彩绝伦、惟妙惟肖:“(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好在这位汉元帝还算顾全大局,虽说心里酸溜溜的,有苦难言,但还是成全了这对老夫少妻。他还赏赐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告别长安城夹道送别的百姓,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而这位42岁的汉元帝,在四个月后,就驾鹤西归,他的儿子成帝,做了汉宫新的主人。 自此,王昭君犹如笼中的鸟儿,飞入了山林 ,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王昭君以大局为重,遵照汉成帝旨意,忍受极大委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们咏唱昭君、抒发情怀,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王昭君
明眸忍泪出荆门,
一入汉宫似海深 ;
娇弱红颜诚可敬,
丝丝情愫化春风。
|
-
本帖评分记录 | 元宝 |
活跃度 |
收起
理由
|
正德
| + 6 |
+ 10 |
赞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