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躬谢左宗棠 周元桂 见题切莫以为笔者胡乱穿越时空,让相隔300多年的两位古人对话。实因历史上曾有一项利民之大工程,将两位先贤因果在一体。即明朝时来安有一位大义士——王来,为开挖朱家山河助滁河泄洪以杜绝圩区水患,而血泪请愿、疲于奔命。终因史世坎坷、蹉跎,无缘着力而不济;由于明中后期至清晚期,滁河多次淤塞致洪滥不断,使中下游(尤其是来安段)圩区屡遭水灾而不幸了400多年。直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左宗棠亲自帅督下,开挖朱家山河近两年时间,终于大功告成。得益最大的来安百姓,势必会把王、左二先贤联系在一起,同敬为大英雄。笔者先前曾撰写过《来安史上可歌可泣的民间英雄——王来》一文,只根据《来安县志》的“朱家山开河记”栏目释而成篇。所述也只突出强调了王来的义德和艰辛,及其开河请愿多次以失败告终的不幸经历。至于后世议开河之曲曲折折,及清末朱家山河开挖成功的景况,受志载所限难为无米之炊,未能写到兴奋处——朱家山河最终开通。现据查阅的相关史料梳理于下: 滁河流域地形狭长,干流纵坡平缓,支流则均在北岸(包括来安河),源多流急。据《江浦县志》载:“自古汛期,滁(州)、来(安)、全(椒)诸山水奔腾而下,横行二百余里,漫溢决堤,房、田被毁,灾民流离失所”。开挖朱家山河是作为分洪支流以引滁河洪水入长江。该人工河起始于来安(原)汊河境内的张家堡,至今浦口区老江口入江,全长18公里。开挖这一泄洪河,明清两朝曾先后多次“议开”,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开成。清光绪四年(1878年),总督沈文肃檄令浦口驻军统帅吴长庆组织开挖。吴着意聚力以开之,当工程进展过半时,吴长庆奉命移防烟台,因无人帅督后续工程而使新河半途而废。 左宗棠为两江总督时,特别重视在江南(其时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兴修水利工程。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左宗棠亲自抓朱家山河开挖工程。他先后从镇江、南京、上海、江阴等地,调来兵勇1万多人,共挑土330万余方,挖石25万余方,共用白银17万余两。历时1年半,终于在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大功告成,使五百年未竟之功凯奏于一日。至此,我们不妨虚幻一下:朱家山河(后来又称黑水河)开通之日,王来的英灵在西天遥向左宗棠拱手揖谢;转而又挥手向来安圩区(包括王来村在内)的乡亲们致意庆贺。 当初王来为开河殚精竭虑、舍生忘死,至八十二岁仍在奔求,终因其故世而不了了之。全过程所折射出的皇权时代之社会弊病和邪端,是时代局限性所在所难免,无须重提。这里只从诸多弊端中掘取一点,与读者共同不齿而“赏”之:当初张巡按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刁难、迫害王来,并非凡常俗因,而是他认为王来乃民间草儒,不该多事,实乃故意找他的麻烦,且有惑众之嫌。古代称这种“多事者”之建议或谏言为“乌鸦嘴”。当权者不仅不采纳“乌鸦嘴”的正确议谏,反而在被对方言中而不幸之事来临时,又怨责是对方乌鸦嘴的不吉利之言惹的祸。这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其例。如南北朝时南朝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荒淫无度、不思国事,国势岌岌可危。北方的隋军对陈眈眈虎视,势在必灭。这时,大臣章华上书陈叔宝提醒道:隋的大军不久将会压境,劝陛下立即采取救危措施以应对危局。自我感觉良好的陈后主,认为章华是杞人忧天,危言惑众,怒而不予理睬。不久,隋军果真压境,陈叔宝认为是章华这个“乌鸦嘴”不详之言惹出来的祸,立即把章华杀掉。接着陈国被灭而归大隋一统。另有一例为民间所悉知:商纣王在荒淫至极时,大臣每每进谏,他都置若罔闻,并妄杀之以儆效尤,于是大臣们纷纷离去。首席大臣比干(纣王亲戚)冒死进谏道:“主上有过而臣下不畏死谏争,是因为陛下确有亡国之危”。纣王闻之怒不可遏。认为大臣们离去就是比干危言耸听所致。当即令人把比干绑起来,残忍地破其胸膛掏出心来,欲看看比干的心是否有(民间传说的)七个窍。纣王杀比干同样是讨厌“乌鸦嘴”之故。不久,周武王伐纣灭商便告成功。铁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比干乃“多窍”(有智谋)之忠臣。以上两例足以证明,说张巡按视王来之请愿书为“乌鸦嘴”,非牵强之联。而大史学家司马光对这类所谓的乌鸦嘴之言,却给予高度的好评:“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此乃大史学家之高见也! 左宗棠乃清末著名的封疆大吏,他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智慧,更有为民生造福之德政。其影响力与曾国潘、李鸿章相伯仲。左氏边守新疆时,曾令自己的湘军广植杨柳三千里,为西疆大增春色。开朱家山泄洪河之一举成功,乃左宗棠德政之又一实例。此利民之大工程,无形中让左宗棠与滁州(尤其是来安)关联起来。当然,滁州人并非荣其官大,而是谢其助益。王来虽属民间人士,但其学识和见识非凡。他不仅动议并实地考证开朱家山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百折不挠地为开河请愿、呼吁。在他遭迫害而被关进大狱时,为了能实现开河心愿而需要自由之身,王来曾以全家23口之性命和两处可观的房产立生死令状。虽被张巡按拒绝,但其赤诚而顽强地为圩民造福的精神,可歌可泣!于今度之,称王来为来安的“民间英雄”,当不为过。可见,左大人与王义士都值得今之来安人溯忆而念念之。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