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4807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3-24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9 次 组织活动:1 次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诗词“平仄两读和平声异韵字”表(初编之一)
A、欸:(1)五部平声十灰。鸟开切,叹也。
(2)五部上仄十贿。于改切,应答声。
B、扁:(1)七部平声一先。方连切,小舟也。
(2)七部上仄十六铣。不免切,扁形不圆也。
榜:(1)十一部平声八庚。薄庚切,笞打也。通“搒”
(2)二部上仄二十二养。薄扛切,木片也。通“牓”。
(3)十一部去仄二十四敬。北孟切,船桨也。
般:(1)七部平声十四寒。北安切,一般也。
(2)七部平声十五删。北关切,还师也。亦作“班”。
C、虫:(1)一部平声一东。尺龙切,虫子也。
(2)三部上仄五尾。许伟切,毒蛇也。通“虺”。
重:(1)一部平声二冬。茶工切,重复也。
(2)一部上仄二肿。直垅切,轻重之重。
(3)一部去仄二宋。柱用切,再也、更为也。
从:(1)一部平声二冬。此龙切,服从也。
(2)一部去仄二宋。疾用切,随行也。
坻:(1)三部平声四支。斥衣切,水中高地,渚也。
(2)三部上仄四纸。诸氏切,陇阪也。
槌:(1)三部平声四支。初灰切,捶击器具也。
(2)三部去仄四寘。迟堆切,悬挂蚕箔的木柱。
-=-=-=-=-=>
C
荠:(1)三部平声四支。蒺藜也。
(2)三部上仄八荠。甘菜也。
吹:(1)三部平声四支。吹风也,动词。
(2)三部去仄四寘。尺伪切,鼓吹也、吹奏也,名词。
除:(1)四部平声六鱼。除夕、阶除也。
(2)四部去仄六御。迟倨切,除去也。
禅:(1)七部平声一先。佛禅也。
(2)七部去仄十七霰。顺汗切,封禅、登禅也。
穿:(1)七部平声一先。孔洞也。
(2)七部去仄十七霰。尺绢切,贯穿也。
传:(1)七部平声一先。传授也。
(2)七部去仄十七霰。直恋切,传记也;知恋切,驿车也。
操:(1)八部平声四豪。持执也。
(2)八部去仄二十号。节操也。
-=-=-=-=-=>
----------------未完待续(错漏处请指正)
无名学诗笔记简编(三)-------近体诗的用韵
一、基本原则
1、正例押平水韵,变例押仄韵。(仄韵律诗,亦可视为入律古风)
2、正例偶句押韵,变例奇偶异韵(双用韵)。
3、一韵到底,不得通韵(旧称独韵式)。忌出韵、落韵。
二、用韵标准------平水韵(见附表)
1、宽韵:东、支、虞、真、先、阳、庚、尤
次宽:冬、鱼、元、寒、萧、豪、歌、麻
中韵:微、齐、文、删、灰、侵
窄韵:青、蒸、覃、盐
险韵:江、佳、肴、咸
2、一字两韵(见附表)
3、用韵禁忌
(1)出韵:又称“落韵”、“窜韵”、“走韵”,大忌。无论诗意如何,也算不及格。 是否出韵,要视写作年代和韵字归部而定。
(2)单韵: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用偶不用单,乃见正格”。强调了韵数崇双忌单的规矩。
(3)凑韵:又称“趁韵”、“挂脚韵”。
(4)重韵:又称“一韵两押”,大忌。严格说,异字同义的韵字也在禁忌范围。如:“芳”、“香”,“忧”、“愁”之类。
(5)倒韵:指为迁就韵脚而将连绵字、复音字颠倒使用。
三、首句入韵问题
1、五言律绝:正例首句不入韵,变例首句入韵。
七言律绝:正例首句入韵,变例首句不入韵。
2、原由:按韵理,诗首句入韵不合同声相应的韵律要求,故古人把五七言律诗称为四韵诗、五七言绝句称为为二韵诗。五律脱胎于魏晋后的五言古诗,多首句不入韵,主要因十字两句,韵位不宜过密,所以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七律一说残留柏梁体和燕歌行句句入韵的遗迹,又因十四字两句,韵位在首句显得过疏,所以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
四、首句衬韵问题------旧称“孤雁出群韵格”
明谢榛《四溟诗话》:“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
1、概念:衬韵,又叫借韵。指格律诗首句不用本韵,先借邻韵衬垫,以实现破除韵隔累同、增强韵趣的效果。
2、源起:始于盛唐,兴于晚唐,至宋成一时风尚。
3、邻韵关系:
(1)东冬(2)江阳(3)支微齐(4)鱼虞(5)佳灰
(6)真文元(半)(7)寒删先元(半)(8)萧肴豪
(9)庚青蒸(10)覃盐咸
4、借衬规则:
(1)仅限于用于首句;
(2)只有同一类中的两个韵部才能互为邻韵,
(3)歌、麻、尤、侵四个韵部无邻韵。
五、几种特殊的韵格
(1)双用韵格:奇偶异韵,句句用韵。
(2)奇句句脚双声相协:即奇句句脚虽不用韵,但讲究双声相协。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首句“歧王宅里寻常见”和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风景”两个奇数句中,“见”和“景”为双声相协。
(3)葫芦格:一般限于六韵十二句的试帖诗。除首句外,前两联用甲韵,后四联用近似的乙韵,先二后四,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
(4)辘轳格:除首句外,在二、四的偶句韵脚上用甲韵,在六、八的偶句韵脚上用甲韵的邻韵(乙韵)。两韵双入双出,有如辘轳取水,故名。
(5)进退格:除首句外,二、六句相隔用甲韵,四、八句相隔用甲韵的邻韵(乙韵)。两韵间隔相押,一进一退,故名。
-=-=-=-=-=>
无名学诗笔记简编(四)-------近体诗的对仗(上)
一、基本原则
五七言律诗:正格:首尾两联散句,颔颈两联对仗
变格:与正格不合的对仗情况
五七言绝句:正格:两联散句。
变格:一联以上对仗。
五七言排律:正格:首尾散句,其余皆对。
变格:每联对仗。
二、五七言律诗对仗变格
1、宗楚客体:又称“全首对”,即四联皆对。始见于梁简帝萧纲的《登烽火台》、《楚妃叹》等诗。唐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学用此法,被时人称为宗楚客体。
2、首尾不对体:又称“无对仗体”,即全诗皆散句,无一联对仗,极其罕见,也可视为古体诗的变体。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首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首、颔、颈三联对仗,尾联用散句。
4、尾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颔、颈、尾三联对仗,首联用散句。注意:因对仗行文严谨,故不适合于尾联作结。所以一般尾联对仗,例用流水对或接近散句的半对半不对,以增强流动感,并暗暗回应尾联不对仗的规则。
5、前半首对仗体:即首、颔两联对仗,颈、尾则用散句。其实,这是把颈联的对仗移到了首联对仗,从而造成全诗前半首对仗,后半首不对仗。此种情况极其罕见。如:杜甫《客亭》。
6、偷春体:又称“换柱对”,即首、颈两联对仗,颔联则用散句(或半对半散),多见于五律。这种本该在颔联的对仗,提前换到首联去用的情况,类似于梅花先于百花开放,偷取了春色一般,故名。注意:采用偷春体,有时为回应颔联必对的规则,也可以在颔联使用半对半散的形式。
7、蜂腰体:“贫对仗”的一种,又称“蜂腰格”,即首、颔、尾三联散句,仅颈联对仗,多见于五律。这种颔联不对之后,形成了两头有宽松的散句而中腰却用骈偶紧束的情况,类似于蜜蜂的细腰一般,故名。
(1)注意:采用“蜂腰体”后,首颔两联散句必须遵循“十字格法”(即“十字叙一事法”)各叙一事,然后让颈联在语意上总束,意贯上两联。
(2)注意:采用“蜂腰体”,最好在颔联用些似对非对的句子,暗暗回应律诗颔联必对的要求。
8、颈联不对体:“贫对仗”的一种,即仅颔联对仗,首、颈、尾则用散句。
注意:一般而言,颈联处于律诗之颈,颈联不对仗犹如一诗折颈,是断不容许的。但特殊情况下,律诗颈联也可不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无名学诗笔记简编(五)-------近体诗的对仗(中)
三、对仗的类型:
1、工对:又称“的名对”。(举例略)
2、邻对:门类邻近的词语相对。(见无名氏《词林典掖》三十门)
3、宽对:按词性相同成对。
四、对仗的语音修辞
1、借音对:旧称“声对”。甲乙两字义类相左,如甲(乙)的同音字中有与乙(甲)义类相同的字,就借甲(乙)之音,而取其同音异字之义与乙(甲)相对。如:张子容诗:“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柏谐音“百”对“九”,造成数目对。
2、叠音对:又称“连珠对”。即将同一字词重叠,再两两相对。分单组叠音对和多组叠音对。如:范成大《早发竹下》:“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3、双声对:把两组双声字(词)相对。分声母不同和声母相同两类。如:“参差”(属清母双声词)对“迢递”(属定母双声词),则各句所用双声不同。又如:“寥落”(属来母双声词)对“流离”(属来母双声词),则各句所用双声相同。
4、叠韵对:两组叠韵词相对。如:“窈窕”对“嬋娟”。
5、双声叠韵对:以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双声词),或以双声加叠韵词对双声加叠韵词。
注意:在对仗的一联中,如一句中用了双声词或叠韵词,也必须在另一句相同位置使用双声词或叠韵词,否则会不平衡和谐调,被诗家指为“跛”,诗病之一也。
五、对仗的词汇修辞
1、借义对:
(1)当甲字是单音字时,甲字字面义不能与乙字相对,就取甲字的另一义与乙字相对,甲字必须是多义字。(举例略)
(2)奇对:当甲词是复音词时,拆取复音词中一字,与乙词中相同位置的一字相对。如“行李”对“诛茅”,是拆“李”(取其桃李义)对“茅”。
2、互成对:指同一义类的两个并列成分用在一句中,再两两相对。即只要本句同类词语连用,就有了两两连用互成的意思。如“琴瑟”对“山川”。
3、双拟对:指出句中用几个相同的字,既本句自对,又与对句的几个相同的字互对。如:“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4、虚实对:唐人称“双虚实对”。其成立条件是:要有两个并列的虚字对两个并列的实字。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中,“天地”对“有无”。
无名学诗笔记简编(六)-------近体诗的平仄变体
1、丁卯体:为唐许浑所创,就是全诗基本按照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只是颔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和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中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并且只固定在七律的颔联上.因许浑晚年居住在丁卯桥,故世人又称此体为丁卯句法.因为一般而言平头仄脚句的后三字是不能改成“仄平仄”的,而仄头平脚句的后三字也不能改成“平仄平”的,所以这是一种变体。
2、折腰体:一般多见于绝句。律诗折腰体就称为“八句折腰体”。特征是:首联和颔联失粘,首联平仄基本和颔联的平仄一致。接下来的颈联再和颔联相粘,这样下四句符合律体正格,前四句不符合,就如人弯腰一样,故称之。
3、顺风体:就是全诗各联都用首联的平仄,联与联之间不相粘,读起来好象顺风一样,故名。
4、古律体:指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和律诗基本相同,而平仄似古风,不合律诗体式。如:唐崔灏的《黄鹤楼》。律诗定型后,诗人有意识按照古律体创作,有追求古调的风尚。
5、吴体:是一种变体,原来自于俚俗,诗人多不屑为之。后杜甫、皮日休之流刻意为之,方有一席之地。主要特征是:基本符合律诗要求,但平仄和粘对不符合律诗要求,类似于古风。典型诗例是杜甫的〈愁〉一诗,标明采用吴体。该体在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吴体的平仄一般按杜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