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48133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3-24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9 次 组织活动:1 次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下南湖”不应成为历史断片本报期待经历者、研究者分享“下南湖”故事
临沂人闯关东,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影视等资料足以证明其广为人知的热度;而临沂人下南湖,却并没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甚至连史料都没有记载,如同尘封一般。从6月18日起,本报推出“临沂人下南湖”系列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多数市民也对临沂的移民史多了一层认识。
如果您身边有“下南湖”亲人,或者您是这段模糊的历史的研究者,亦或是纯粹的兴趣爱好者,欢迎您及时拨打13082662511向记者提供线索,也可以申请加入山东移民文化研究群(QQ群号为262280322),为家乡移民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在看到有关报道后,老家费县朱田镇的市民赵先生才回想起老一辈曾经讲述的、村里人南下逃荒的故事。
事实情况是,早在民国时期,众多的家乡人或为逃荒或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来到洪泽湖以南的广大区域,民间称之为“下南湖”。带着“山东老侉”的吃苦与倔强精神,这帮临沂人在荒无人烟的山岭上垦荒种粮,扎根异乡。
20日,记者咨询多部门却了解到,并没有史料记载有关“下南湖”的移民故事。“临沂人下南湖的故事,就像放电影时突然有一段胶片变得模糊不清,观众无法看清,只有经历者及其后代才能回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德新告诉记者,临沂人下南湖并非只奔着来安长山而去,其中一部分人也到了扬州、南京等地。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不管是闯关东还是下南湖都是无奈之举,或者是短期行为,很多人在迁移地初步安顿下来后,会第一时间赶回家乡与亲戚团聚,如果家乡没有太好的变化,他们再返回迁移地,时间一长,迁移地便成了第二故乡,成为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之地。“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尤其是在外闯荡的老一辈的后人。”临沂人下南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研究临沂移民在客居地的人口规模、生活现状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影响,甚至可以挑出典型拍摄影视剧,拨开历史迷雾,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鲜为人知的移民故事,而这也是李德新长期致力于临沂移民文化研究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李德新老家费县,爷爷辈为第一代“下南湖”的拓荒者,他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来安人,事业和家人都在来安。可对于临沂,李德新依然有着说不完的情愫,这也是他创立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是一个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