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漫说墙文化
周元桂
“墙”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建墙者一种意愿的表达形式。万里长城即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昭示炎黄子孙之坚毅、文明、豪迈,威严不可侵犯。值得玩味的是,长城乃横亘东西的一道墙,为何称“城”?是因其防御功能如同封闭式墙一样安全,故而不称“长墙”而取名“长城”。此乃我国墙文化之特殊异彩一笔。生活中的墙,厚重、诚信、忠于职守,给人予守卫、障保、乐以奉献之踏实感。墙家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北京的宫墙到数十年前我县长山头由自然石垒起的石头墙,从万里长城到民居庭院之围墙,从“金壁(墙)辉煌”到“家徒四壁(墙)”,都乃墙文化的一道道风景线。
考古发现,我国早在7000年前,聚落之围墙就已萌芽现身。它们迈着文明的步伐,进化成后世的宫墙、城墙、院墙、园墙。据载,北方的四合院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北京的故宫即乃规模最大的四合院,二者都是由墙支撑凸显出的宅居文明和墙文化之表征。城乡居民邻里间的庭院隔墙,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其所在位置的收放,决定庭院面积之大小,容易滋生壑邻、敌邻之不和谐现象。我省桐城“六尺巷”的来历就是因这种隔墙纠纷引出的佳话,从而将“睦邻”二字镶上金边;使清初大学士张英之“家教”金光四射,这一美德,亦乃国人睦邻风范之缩影。上世纪60年代,我国吉林省邻朝的“安东”睦改称“丹东”,不久又把广西邻越的“镇南关”改为“友谊关”。如今我国在与邻国交往中,一如既往地坚持与邻为善原则——睦邻、友邻、富邻。无须讳言,国际交往中难免存在着心理上的“隔墙”,以和为贵的中国领导人,率先以海纳百川、腹能撑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对那些怀揣野心、别有用心之流,中国人也嫉恶如仇地“墙”而对之。
二战之后,著名的德国“柏林墙”,横亘柏林市中心,不仅将德国分为东西德,也曾经隔开了东西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世界,成为冷战时代最鲜明的标志。不过柏林墙存在40余年后,便被德国人的同胞深情之炽浆溶解(拆去)。以色列也曾在约旦河两岸巴控地区与以色列交界地带,修建一道360公里长的隔离墙以防御巴勒斯坦人仇袭。然而,以色列人却未能如愿以偿。由于两道不同性质的庞然隔离墙的命运大相径庭,故而有着举世关注之热度,也丰富了墙文化之色彩。
如今城市的机关大院、企业院落,直至居民小区之苑院,都用围墙像拉链式地锁封起来。这一现象,却被人们视为堂皇、正规之举。似乎高墙深院、层楼森森,方显“英雄本色”。那些没有围墙的单位、小区、人家,则被视为“散兵游勇”,松松然不景气。其实,大院落如同城堡,楼梯处如同隧道,基本封闭的深院内,千楼鸟飞绝,百径野韵灭,水泥墙层层隔,活动空间窄又仄。此乃人们赋予墙的封隔职能所自讨。反而迫使重叠的水泥墙灰灰然、荒荒然。当然,即便是故宫围墙的“面部表情”,除了一本正经,就是毫无生机。真正有形姿和生机美的墙体,当数城市里的羊肠古巷之双壁。数十年前,来城有几条较为羊肠的“通人巷”,它们的墙壁斑驳与苔绿相间,颇显古幽。有些地方还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蔓,并有碎花点缀,如同粘贴的画屏。然而,这只是小家碧玉。早年,我去杭州旅游,曾挤出时间去老街区觅古拾韵,并特意观赏了两条古巷,着意细看了其中的一条:巷之两壁都乃青砖砌成,青苔抹缝的墙脚,两边都有着长长浆线勾缝的高墙,其粉灰色线条像一束束射曳的光线,从弄不清的某个历史时空点喷射出来,让人感觉置身于时空隧道。墙壁承接着树荫空隙漏下的光斑,晃动着迷幻般的画面,美妙不胜收。斑斓的巷壁,浓浓淡淡地参差着苔绿藤碧,随着深巷曲曲弯弯而壁迥画转,逶迤清幽。让人感觉小巷具有古雅、天然与梦幻之兼美,思未联翩已叹为观止。
2007年,我初次去美国探亲,所见到的学校、机关、院所、别墅、教堂等大小单位都没有围墙。一次,儿子领我们去西雅图游玩,特意去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所在地观赏。驱车而至时,如入无人无障之境。儿子忙着多处选角度为我拍照。我提醒他不要忘记把微软公司的大门找到,一定要在大门口之公司名称前拍照留念。岂料寻寻觅觅未能找到,最后发现一个高约1米直径约2米的圆台,上面插有一面美国国旗和几面彩旗,圆台正面有公司名称之英文字样。字体几乎触地,须俯视才见。一个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所在地,不仅没有围墙,且公司之名称牌也“低”调得几乎找不到。这和国人讲究门弟高低,追求大门宽宏气派,惊人的迥别。
拉围墙在中国有着孜孜追求之重,而在美国连轻描淡写也难见。因国情不同,谈不上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只能用“传统”和“开放”加以形容。二者分别出现在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和只有数百历史的后崛之邦,各自适合自己的国情,流派出墙文化之风貌风格,青丝黄发,各为种躯之宜也!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