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媚上” 周元桂 《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载出《不让“媚上”有市场》一文,作者据某著名旅游景区取消“贵宾卡”之举,感发议论道:所谓“贵宾”,实乃领导人和权势者。认为优待贵宾免票的特权规定乃“媚上”行为。指出“一些人为了给上级领导留下好印象,或为了从上级领导那里获取某种照顾和利益。”庸俗地采取“阿谀奉迎、拍马、溜须”之不光彩做法。使“媚上”这种腐蚀剂,危害党风和社会风气于无形之中。为了社会风清气正,绝不能让“媚上”行为有市场。这一敏锐的议论文章,阅毕感同思涌。 笔者认为,“媚上”者目的能否得逞,主要看领导人能否做到“媚怀不乱”。惜憾权势者中,确有见媚而眉开眼笑且引以为尊为豪之人。他们对投之以桃的献媚者报之以(权)李,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这类头头大多是伪君子式的假正经,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不过历史上确有媚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他们被献媚不仅心里不痒痒,反而洞窥出献媚者心中的“小”来,警醒的加以提防。宋太祖赵匡胤在这方面就是个高明者。仅举他慧眼辨陶谷一例便可应证。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威逼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禅位,垂帘听政的符太后只得屈从禅让。由于兵变发动得仓促,在举行禅位大礼时未来得及撰写禅文,此乃万不可缺的大事。临时急起草难免粗糙又不体面,正情急无奈时,后周的翰林学士陶谷,从容的从怀中取出一份事先拟就的禅文呈上,从而使赵匡胤摆脱了一个历史性大尴尬。禅文引经据典,笔下生花,将赵的逼宫篡位之为,写成是后周小皇帝倾诉自己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圣尧的竭诚之禅让。且文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闻之肉麻,极尽阿谀之能事。禅位大礼虽仓促而行,却能圆满而就,陶谷远胜雪中送炭,立了奇功。群臣对陶谷莫不投出羡慕或嫉妒的目光,都认为陶谷善寻机逢迎,拾到一个升官的好机会。然而,赵匡胤建立大宋后,对协助他兵变的众功臣都加官进爵,但只给陶谷物质上的重奖,仍然让他任翰林学士。赵匡胤虽深知陶谷对自己有大功,但也心知肚明他是精心预谋,居心叵测,尤其是对自己的肉麻吹捧,更显其老谋阴算。深感陶谷是个善于逢迎者,意识到重用一“小人”,群小蜂拥,重用一能人,群贤毕至。故而,赵匡胤才作出令众臣意外,令陶谷失望,但令后人称赞的非常之举。 自古陶谷这类人乃官场之必然寄生体。但对待陶谷式的逢迎讨好,“领导”的回报却不尽相同,与赵匡胤做法相反的是大多数:宋徽宗重用媚已而倡奢乱政的蔡京,明嘉靖重用媚己巨奸严嵩父子,清乾隆重用八面玲珑善媚上的和珅等,这类位高势重的“巨媚”,当庆幸没有遇到赵匡胤。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陶谷遗风,甚至某些方面的此“小扇子”之风还颇有力度,其危害性不容小视。但愿中央劲吹的严纪正身之风,能让“媚上”之邪风化为乌有。 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邮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