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8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毛泽东为何多次提到李自成
周元桂
1940年代,黄炎培去延安访问时,曾向毛泽东提起“兴亡周期律”话题。此规律是说古代王朝兴亡更替,总是立国之初的帝王恭慎为政,励精图治,国安民拥。随着时间推移,继位帝王便逐渐荒奢淫逸,致国衰民怨而终被新兴王朝所取代。如此循环往复,概莫能外。对此,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将来执政能打破此规律,所依赖的法宝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虽远虑深思得胸有成竹以对答,但还是多次告诫人们须清醒的明白这一历史规律。多次提到,共产党人要懂得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还特意请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明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因此,毛泽东后来有“进京赶考”之说。
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有数十次,毛泽东为何独提李自成?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李自成起义不仅规模大,而且成功地推翻了明王朝,影响最大;二是李自成起事所在地米脂与延安同属陕北,且胜利后与共产党一样都是进(北)京执政;三是李自成打进北京一举覆明而短命执政之后,很快便败退南逃之沉痛的历史教训,乃陕北“老乡”的身边活教材。
李自成当年率起义队伍浴血奋战16年,才打进北京城,随着崇祯皇帝吊死而昭示明亡,李自成随即称帝改国号为“大顺”。但由于未能把握住当时的混乱时局之运筹,没有相宜的应对策略,加上手下将领刘宗敏等掠与奢行径为民所憎厌,只在紫禁城做了41天大顺皇帝。这一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沉痛。可见掌控政权比夺取政权更难。毛泽东再三提李自成,显然是认为他“进京赶考”大大的不合格,但却是相当好的一面“史镜”。此乃毛泽东善于超越时空思考的深邃高明之处!
以下略举几则体现历史兴亡周期律之典型事例,以证这一周期律之确确然:秦始皇乃统一中国之顶天横地一高能始皇帝,他突然死亡于东巡回归途中时,其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其父名杀掉太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而继帝位(秦二世)。掌权后专横骄奢,指鹿为马,毁纲乱纪,民怨鼎沸,很快秦亡而被刘邦以汉取代。司马炎统一中国建立晋朝之初,曾大有作为一番,浩浩然“大中国”之一帝。然而,继其位之晋惠帝荒奢淫逸如同一白痴。大饥之年,饿殍遍野之际,当朝臣向他陈灾情时,他竟反问:“百姓没粮吃为何不吃肉呢?”如此皇帝岂能不绝位亡国,终于酿成八王之乱而致西晋灭亡。隋文帝杨坚乃史上著名的有作为之君,称帝后短时间内便天下仓屯丰盈。但其死后,继位之杨广(焬帝),便迫不及待的骄奢淫逸起来,不理朝政,游山玩水,终于被杀于扬州而隋亡唐继。明太祖朱元璋,曾严禁奢华,提倡节俭,他给宫内膳餐立条严规——膳食中必须有一道素豆腐,以此告诫后世为帝之子孙,不能奢靡。可数十年后至明宪宗时,那道必吃的豆腐已偷梁换柱由1000只鸟脑做成。明帝王奢靡由此日甚,至有后来的崇祯皇帝亲杀其女而“自挂东南枝”。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针对此写过《咏史》一诗喟叹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诗句乃至理箴言也!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警示意义。可见,当前中央所倡导的禁奢厉俭,有着防腐助廉作用,更有其史监意义。明智者当大彻大悟也!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