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说明:2011年夏,在来安职高参加培训,我代表半塔片上台发言。言毕,主持人说我是对国内外时事政治进行了“精彩点评”,我当然知道自己言不对题,胡言乱语。时隔几年,在电脑中偶然看到,不觉莞尔,希望网友不吝赐教。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最大转变之一在于开始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重新发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倡导人文精神,培育人文情怀。然而,假如你问学生什么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什么样的人和行为能体现人文精神?答案肯定会令我们瞠目结舌。 “提到美国,人们马上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大。”(白岩松语) 引用央视名嘴白岩松的话,不是单纯地想博大家一笑,也不是发泄似的自我贬低和语言麻醉,只是想请大家注意一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不是通过历史和辩证的方法审慎地对本名族和国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达到认识和改进的目的,而是简单地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以得出结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让我们差不多失去了所有的坐标体系。如果结论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处处不如别人。改革开放30年,一路高歌猛进,可是中国人丢失了一百多年的自信力仍然没有找回来。《读者》杂志对于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自2009年开始出高考作文素材增刊,主要内容是精短的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历史典故和名言。增刊中的故事和名言以西方人和西方背景为主,有关中国人的不但屈指可数,而且明显有鹦鹉学舌和造假的痕迹。《读者》杂志本身内容就更不用说了,还有《青年文摘》等。再看看我们中小学的语文和政治教科书,西方典故触目可见,甚至可以说,悲天悯人、品德高尚、尊重别人、勇敢自强的主人公几乎都是西方人。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这几天的培训,在教授们的旁征博引中,成功的案例几乎都是西方的,反之则都是中国的,顺带着,教授们还就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毋庸置疑,人文精神的大放异彩肇始于西方,但不能说人文精神为西方所独有。遗憾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闪现人文精神的历史典故确实很少—就本人阅读经验而言,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发掘不够,其中的人文典故绝对不少,引用西方典故以配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但如果上至精英阶层,下至草根阶层,言必称欧美法日,其后果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师和学生长期浸淫在这种奇怪的氛围中,只是通过简单的比较来认识人文精神,培育人文情怀,结果可能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可能有人会质疑:摒弃了西方的人文典故,人文教育不就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本人以为,强行将人文教育与西方人文典故捆绑在一起,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有问题,也是对人文精神的狭隘理解。在这里,我想给在座的各位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如充分发掘本民族历史中的人文典故,古代的没有,就找现代的;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的人格,让自己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表率;管理班级中,注重规则和方法,像魏书生所提倡的“依法治班”,法治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等。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脱离中华民族所生存的广阔土地进行人文教育,只能是缘木求鱼。 2010年4月25日,享有中国童话大王称号的郑渊洁在其博客上宣布退出中国作家协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国家领导人中断或推迟出国访问,政府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抗震救灾,而就在大地震发生后两天的4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曹文轩却到山东青岛的小学推销自己的图书以获取经济利益。郑渊洁认为曹文轩过于冷漠,令其失望,不能与如此“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为伍。二、中国作协中的二百名作家,每月从政府那里领工资,而真正为政府写歌功颂德文章的极少。郑渊洁怒问:中国老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难道这200多名每月领取政府发的专门用于写作的工资的驻会专业作家都属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一族?三、职责类似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的相当数量的成员,应该都在上述人里了,再加上为数不少的根本不懂文学的各地作协的文学官员也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诸如北京作协根本不懂文学没有任何文学作品的副主席李青),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难以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像郑渊洁这样活生生的案例,用它来作为我们教育的素材,难道不比西方的人文典故更具有说服力吗? 历史上人文传统的缺失和现代人文教育的简单处理,不仅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也让部分教师心理失衡,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倾斜。 人文教育问题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国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中国教育的全部症结可以归于应试教育体制。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本身,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问题。就此打住。 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影响更为深重。谁都知道,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舞动,且不管是张牙舞爪还是高雅飘逸,应试教育对我们教师而言都是“在劫难逃”。近几年来,国家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目的是使得“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标准”,激发教师敬岗爱业。结果呢?在维稳的大旗下,绩效工资成为了平均主义;学校原有的奖金制度被取消,失去了对教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教师的积极性降低了,“绩效”变成了“无效”;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如脱缰的野马,无心工作,另一些教师在道德良知和随波逐流之间苦苦“挣扎”。这种“挣扎”由来已久,都是因为应试教育惹的祸。我们很多教师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为呼唤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杜鹃啼血。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吗?把音体美课开齐开足就是素质教育吗?我们(包括我们的国家和学校)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吗?美国式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每年不仅是大量中国各种层次的学生涌入美国,韩国、日本等也是如此,韩国政府为此还单独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限制。美国课堂的开放和玩中学、学中玩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到底什么是美国式教育呢?先让我们比较以下两种教育方式:其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问题,问题一般都很深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埋头苦做,学生做完后,教师适当讲解。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全神贯注听讲,以做小动作和说话为耻,短时间内学生能掌握大量知识。其二是教师设计很多活动方案,自己常常也要粉墨登场,和学生进行互动游戏,知识很简单,但是不允许直接告诉学生,哪怕是1+1=?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喜欢插嘴,有时与老师所说的风马牛不相及。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仍然茫然不知1+1=?。很显然,前者代表的是中国式教育—尤其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后者是美国式教育。表面上看,前者以“学”为主,后者以“玩”为主,实际上,后者中的教师比前者难做。不仅仅是教师素质的问题,后者的玩还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素质教育不是口号。现在有很多人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玩”,其实这些人不懂得“玩”什么、怎样“玩”和“玩”出效果大有讲究,否则,“玩”会出问题的。 对美国式教育的片面崇拜容易导致我们对中国教育的肆意贬低和失望不满,对于国家教育改革的过高期待也引发了焦虑和不安,这一切都不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和接受教育现状。我们不是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我们仍然有责任为改变今天的教育现状而努力。努力之前,需要我们能调整和端正心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