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择路贵“相宜” 周 元 桂 人生的本义是一段优美的旅程。每个人都会面临开辟岁月之路的选择,有的路柳暗花明,洁净坦畅;有的路坎坷颠簸,落英缤纷;有的路森阴氛怖,枯积翠减。未卜前程何去何往时,全在于是否能相宜地选择。欲“相宜”,必须根据自身的天赋和客观条件冷静思考,慎重迈步。既不要盲目仿效,也别急于求成;既不要妄自菲薄,也别好高骛远。要知已知彼“量体裁衣”而一决前程。
宋人笔记中载有一则故事:有个青年人靠卖炊饼为生,他白天叫卖,晚上吹笛自娱自乐,过得很惬意、充实。他的邻居是个大商人,看他厚道又精力充沛,借给他一万串铜钱,叫他做个大生意。从此,青年人白天忙生意,晚上忙算账,忙不胜忙,再也无睱也无闲兴吹笛自乐了。于是,他把钱如数还给邻商,又卖起炊饼来。晚间悦耳的笛声悠扬起来时,众邻俱说:“他非做大生意的料,或许吹笛能吹出点道道来。”意即做大生意与吹笛青年不相宜也!后来,该青年果然成为皇家梨园出色的吹奏艺人。
鲁迅起初学医,后来他意识到医术虽能为人的躯体除去病痛,却无法除去人脑际的劣根元素,不能解救民众的受伤心灵,不能刺恶诛邪。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鲁迅后来的经历告诉国人,他的笔尖比治病的针头作用大得多。由于鲁迅的道路选择饱含爱国爱民情愫,且与其本人的特质十分相宜,故而他的人生虽不算长,但却是精彩而伟大的一生!
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其影响力产生之由,往往就在于其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已相宜。诸葛亮在刘备及关张赵等立国元勋们死后,完全可以废阿斗(刘禅)而自立称帝。然而他却忠贞不二地臣尊后主刘禅,并扶佐其维持蜀汉政权数十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设若诸葛亮选择了废刘禅而改朝换代,只不过是走马灯式偏隅帝王一个。不可能被后世视为智慧的化身,修身之楷模而成为千古一“完人”。反之,袁世凯于民国之后,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复辟帝制,当了“洪宪皇帝”。他这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选择,在国人共诛共讨声中,只称孤道寡了数十天,便狼狈下台而身败名裂。古名人中,尤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人生选择悲壮感人。昭君被选入汉宫,只是个未入品级的待诏,因其不愿贿赂宫廷画工,便被画得与其美貌不符,以至倍受冷落。直到匈奴王来大汉求亲,昭君主动提出愿远嫁匈奴——出塞和亲。汉元帝见到昭君惊其貌美绝伦,深深自悔更恨画工,但为时已晚。昭君远嫁后,汉与匈奴修好无战事达60年之久。王昭君惊人的人生选择,使其不仅成为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而且,他以和亲换国宁,亦乃杰出的女民族英雄。
有趣的是,古代有人当了皇帝却不感兴趣,因为这个差事非他的自愿选择,而是禅位法则强授的结果。例如明熹宗(朱由校),刚继帝位便厌烦政事,却对木匠活特别感兴趣。他心灵手巧、木工技艺精湛,终日兴趣盎然地搞制作研创,无暇过问帝政。奸宦魏忠贤总爱趁熹宗“引绳削墨”——兴趣最浓,精力十分投入时,拿上公文请其批示。熹宗不愿被干扰,常常随口答复:“朕已知晓,卿酌情照办是了!”如此荒唐,终于酿成魏忠贤专权而祸国殃民,给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由于明熹宗当皇帝之被选择,与其爱好大不相宜,竟致国蒙难民遭殃。可见人生道路选择必须相宜也!
北宋范仲淹说过:人活着能“自适”就好。所谓“自适”即自我选择并调控与已相宜的人生道路。能做到“相宜”,有利于自己潜力毕展,事业有成。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逐走不适合自己的路,去干与己不相宜但却有某种诱感的工作,例如,盲目搞转口、跳槽。实践证明许多人跳得与已与事业不一定有利。极少数人还因不慎而跳入失去自由之身的“悔”字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填写升学志愿,是最常见的志向选择,甚至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重大人生选择,却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干涉。他们总爱越俎代庖,图虚名显影响地指令孩子填写某学校、某专业。忽视了志愿是否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相宜。使孩子被录取后,心不入境,学难会心,从而烦恼兼苦恼,学无成效,影响一生。近日,便有这方面的鲜闻一例:北大学子周浩退学去读技校,引起舆论之讶哗!这位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高考拿下了高分,遭遇了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上了北大,显然是专业不投兴也!故而他的做法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应感同身受地给予同情。
如今,我们的国情国力高速发展,人们心目中的终极目标也相应提升,人生之路,事业之路,都成了高速公路,人们的心愿随之提速,沿途的风景都被忽略了。然而人生活得有滋有味,主要来自在岁月旅途中的惬意尽赏。如果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已不相宜,则不可能获取美好的“过程”享受。可见,人生道路之重大选择与命运息息相关。是急功近利一择为快,还是面对现实冷静思考以求“相宜”,孰求孰舍,清醒者当有明智之决。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邮 编:23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