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而智慧的母亲{:soso_e105:} 临沭县文联 王统富
八十多岁的母亲没进过一天学门,但她喜欢听人讲古书,这便是她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母亲听书,针对性很强,特别喜欢听说书人讲那充满仁、义、礼、智、信的传奇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名言警句很快就会在她的生活中派上用场,也就融入了她的血液,最终变成了乳汁哺育着我们。 父亲有三年私塾的学历,他喜欢看古书,常从牙缝里省点钱买古书,对这一点母亲从不吝啬。家里便有很多古书,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古今传奇》、《诸葛亮》、《三言》(十五贯)、《二拍》等都有,只是文革时期“革命小将”担心父母会中流毒,就干净利索的按“四旧”清掉了。 平日村里很少来说书人,只能在雨天父亲不下地干活,母亲才一边做针线一边听父亲读《三国演义》、《十五贯》、《薛礼征东》等古书,母亲很认真的听着,细心的记,每到动人的情节母亲总要插上几句话来点评一下。她记忆力好,很多书只听一、二遍就能记住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里面有些经典的话语她张口就来,像李世民梦见薛礼出生地的那几句话:日落西山一点红,飘摇四洒影无宗,三岁的孩子银千价,保主跨海去证东,母亲一遍就记住,讲给我听。多年后我看此书时,还真找到了这几句话,竟然一字不差。 有时父亲忙不开,母亲就让小小年纪的堂叔读古书来听,由于贫穷,堂叔只念了一年的私塾,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念起来磕磕巴巴,每到卡住的地方,母亲总是凭着记忆顺口就把读音说出来了。因为她听古书入迷,里面的故事、地名、人名几乎过耳不忘,像三国的徐庶、夏侯惇,堂叔第一次念的时候就是母亲告诉他的读音。高中时有同学就读成徐(蔗)和夏侯(哼),而我读时就能一次命中,这就得力于母亲的文化乳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农村来了说书人,就像现在衣锦还乡的朱之文一样吸眼球。母亲曾给妻子说过,有一回村里来了个说渔鼓书的,她听书入了迷,竟然把几个月大的我忘在被窝大半天,我连饿带哭,鼻涕泪水塞满了嗓子眼,窒息得差点丢了小命。 母亲听书,喜欢用书里的人和事来诠释和宽慰艰苦度日的人。我一个近门亲戚,生活艰难几近绝望,常在母亲跟前落泪,母亲就宽慰她:井要淘,人要熬。她便讲些先苦后甜、苦尽甜来的故事。什么王三姐寒窑十八载等来西凉登基当皇帝的丈夫、朱洪武从放牛郎成为皇帝、刘备卖草鞋、关公卖酒、张飞卖猪肉最后有大出息的故事。我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现学现卖的,可每次都使那亲戚一脸轻松地离去,急匆匆的样子真像回去要当皇后了。假期时,我常带着本家几个小弟兄在家里玩耍打闹,母亲就讲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孙膑与庞涓”。我小时说话不分轻重好歹,母亲就常用那句:“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来教育我,至今让我受用无穷。母亲还经常用二十四孝的故事教育我们为人要有孝心、善心。母亲讲“郭矩埋儿孝老娘”、“王祥卧冰求鲤”、“檀香哭瓜孝老娘”等故事,当时小,解不透母亲的用意,只是羡慕和眼馋檀香能在腊月天一夜间把瓜子哭出了大香瓜,因为吃香瓜那是我童年最大的梦想。另外就是可恶郭矩心太狠,竟然埋亲儿子,又担心自己别摊上像郭矩那样的父亲,不然我和弟弟就惨了。为此我还经常偷窥父亲去奶奶家的行踪,暗暗嘱咐自己,如果看见父亲从奶奶家出来拿着搞头再要叫我,一定撒腿就跑,要比兔子还快。 母亲喜欢用她听书获得的人文故事引经据典的来诠释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在我面前更是喜欢“好为人师”,会把我当做一个涉世浅的孩子,当然,我也乐意永远做一个在她面前听故事的乖“孩子”。一直到她耄耋之年,我还是喜欢听她讲那些人间真善美的传说。遇到困难时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到苦中苦,难到甜上甜”、天大的困难不要怕“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在命运多舛的时候就要有“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的策略,还有生活中的知识“能在人眼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我人生的冰冻期,事业刚有起色,一场疾病让生命几乎到了绝境,父母牵挂儿,心如刀绞,母亲是彻夜难眠,她联系十几天不合眼,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我上面是五个姐姐,父母盼儿子几乎望穿双眼,结果儿子刚踏上仕途却命悬一线。病床前,母亲却把无边而巨大的愁绪深深埋藏,在伺候我的整个病期在我面前没掉一滴眼泪,她的坚强和胸怀的伟大,使我积聚出了战胜病魔的神力。母亲不但给我喂饭饮水、端屎端尿,还在我清醒时,让我有乐观的精神,她给我讲《说唐》中的“秦叔宝穷途卖骏马”,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卖面遇大风”,“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不成正果”的故事,激励着我,给了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母亲用她的智慧教会了我敢于用笑脸迎接命运的不幸。当时母亲讲的古事我都看过,也深明其义,但在那种迷惘无助几乎绝望的时候,听母亲重讲一遍,寓意里储满了深深的母爱,心中的郁闷和痛苦就释然很多,仿佛在慢慢黑夜中听到了报晓的鸡叫,是母亲给了我战胜病魔的精神,当初自己如果没有那种忘我而无畏的神经质,也就不会有今天。我感谢母亲用她的文化乳汁喂活了我第二次生命。 平时回家,母亲也是不忘用她听书得来的俗语警句教育我要做好人、干好工作。什么“吃得苦中苦,适得甜上甜”、“人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好不见好最终脱不了”、“有好不自夸,有麝不用大风扬”、“干屎抹不人身上”等等俗语良言来滋养我。激励我学习刻苦就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有时母亲的话匣子一旦打开,总是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劝世良言”来。有时可能就是因为母亲好话说的太多,儿女就会听腻,免不了当耳旁风。这就像庄户人地瓜吃的太多,胃里反酸水一样,虽然同是地瓜,如果隔一段吃吃,也是很养人的。如今对于母亲这种不厌其烦的文化唠叨,忠实的听众也只有她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了,这也许是母亲欣慰的地方。 时光荏苒,在外工作几十年,始终没忘母亲常说的那句话:“秀才会读书能行万里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自己无论怎么忙,读书的爱好始终没有放弃,不论网络媒体如何快捷方便,闲暇时还是喜欢读读历史,翻翻已经发黄的古书,那人间正能量的忠、信、仁、义故事还是让人唏嘘不已。看着“三言”“二拍”“隋唐五代故事”时每当寻觅到母亲说的那些古语,犹如她就在跟前,把富含营养的人生哲理“反刍”给我,使我的精神世界永远充满快乐和仁爱。 “子欲听而母不在”,如今我永远也听不到母亲那智慧而充满文化品位的“唠叨”了。如果时光能倒回,母亲你再给儿“唠叨”吧,我一定跪在你面前洗耳恭听。
|